中国网财经3月7日讯(记者张世福 刘小菲)2018年的资本市场,注定属于“新经济”。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资本市场拥抱新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包括百度、京东、搜狗等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多位掌门人纷纷表态“愿意回归A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独角兽们,目前总市值已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分析认为,新经济巨头的回归,对A股市场、投资者以及企业来说是件“共赢”的事情。对A股市场来说,新经济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完善目前整体上市公司结构;对于投资者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分享新经济成长的成果;而对于新经济企业本身而言,则可以享受国内投资者给予的高估值。
有券商人士预测,A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新经济“独角兽”登陆,届时投资者们会有更多选择,而在“独角兽”集中回归前后,相关概念股的或将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互联网“大佬”集体表态“愿回A股”
受制于发行制度、监管规则、市场容量等多种因素,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BATJ)等一大批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早年间选择了海外上市。如今,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这些企业集体萌生了“回A股”的想法。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归国上市一直是百度的梦想。”对于回归A股的时间表,李彦宏表示,“是否回归A股,什么时候上市,主动权不在我们这儿,这是国家政策的问题,但百度时刻准备着,什么时候可以就什么时候上。”
网易CEO丁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会考虑回到A股上市,“对一个有准备的市场,是随时可以上市的。”不过,丁磊觉得中国资本市场可以借鉴美国成熟市场的先进管理理念。
同时表达回A股意愿的还有搜狗总裁王小川、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刘强东和58同城CEO姚静波。在被问及 “会不会考虑回归A股”时,王小川表示,“看好这个事情,也有意愿回归A股,会跟着政策走。”;刘强东称,“只要制度允许,我们非常愿意回来A股,现在主要是上市规则的问题;58同城CEO姚静波则表示希望成为第一批挂牌A股的公司。
而已经完成A股借壳上市的360,其董事长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我了解,有很多境外上市的新经济企业想回A股上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互联网公司回到A股市场。
政策暖风频吹 发行上市制度面临改革
在新经济企业“掌门人”纷纷表示愿意回A股的同时,监管层近期的频频表态也释放出政策暖意。
在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提出,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据多家媒体援引券商人士的消息称,证监会发行部将对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四大新经济领域的拟上市企业中,市值达到一定规模的“独角兽”企业,放宽审批时间和盈利标准,走“即报即审”的特殊通道。虽然该消息尚未得到证监会的证实,但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3月5日下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证监会会出台措施支持新经济企业上市。
对于百度、腾讯等“独角兽”回归A股等问题,姜洋在3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证监会只负责把路修好,愿不愿意开车是市场的事。”对于修路的时间表,他表示:“要看修什么样的路,修土路快得很,证监会就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抓紧修路。”
另外,作为上市承接地的沪深交易所也表态拥抱新经济企业。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近日表示,证监会和交易所正在抓紧准备,为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提供条件,并进行试点和准备工作,深交所层面的规则准备已经基本完成。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积极拥抱新经济,这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经济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更是今年上交所发展的重点任务。
监管层对于“新经济”企业来A股的欢迎,不仅在口头上,也落实在相关的行动中。以3月8日即将接受发审委会议审核的富士康为例,该公司其实在2月1日刚刚申报IPO材料,也就是说富士康如果成功过会,从申报算到过会仅用了23个工作日。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富士康火箭一般的IPO速度,向市场传递出一种声音:好的企业,来了就可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力挺 相关概念股受市场资金追捧
不仅证监系统频频发声支持A股拥抱“新经济”,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做2018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而对于海外上市的新经济企业回归A股的途径,市场普遍认为有两种,分别是拆除VIE架构后重新上市,而另一种则是采取CDR(China Depositary Receipt,中国存托凭证)的方式。而据财新报道,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科技巨头,成为首批获得CDR资格的科技公司。
受制度红利影响,A股市场上的“独角兽”概念股近期纷纷活跃,其中第二大股东为富士康的安彩高科连续两日涨停;控股股东参股蚂蚁金服的合肥城建也大涨超8%;参股了人脸识别“独角兽”企业云从科技的佳都科技涨幅超过了5%。不过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在寻找“独角兽”的同时,要警惕盲目炒作概念的风险,是否买入还是应该落到相关公司的基本面。
(责任编辑:刘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