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辽宁国企亏损大户的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经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老企业悄然转身,国企优势与民企机制深度融合带来“1+1>2”的效果。近年来,公司面对行业不景气仍持续盈利,向人们展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巨大潜力。
“曾经的老国企改制走到今天,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记者近日来到这家公司采访,曾对“混改”持有怀疑态度的职工们,如今已充满信心。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前身为国有大型冶炼企业葫芦岛锌厂,2007年并入央企中冶集团。公司在此前发展中由于没有抓住国企脱困发展机遇,加上多项改革严重滞后,财务、人员和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生产经营陷入恶性循环,资产负债率高达249%。未来何去何从曾严重困扰着全厂2.8万名干部职工。
2013年,在中冶集团、辽宁省和葫芦岛市政府全力支持下,葫芦岛锌厂实施破产重整。经完成债务重组、职工分流、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和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工作,锌厂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由引入的民营股东葫芦岛宏跃集团全权负责经营管理。锌厂的国有股东则由“管资产”变为“管资本”,负责重大决策和运营监督,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负责。
“体制机制一变天地宽”——这是锌厂人对“混改”的最深体会。在采访座谈中,不少干部职工将企业的变化总结为对内“治懒、治贪”,对外“治赖、治蛮”。因激励不到位,部分职工原先不时磨洋工、“上花班”,出工不出力,此之谓“懒”;少数采购人员吃回扣,有的车间主任虚列职工出勤“吃空饷”,这是“贪”;一些社会人员前来锌厂找麻烦,不是要工程,就是要好处,这是“赖”;个别政府部门政企不分,对企业横加干涉,这是“蛮”。“民营资本进入后,迅速改变了国企所有权主体虚置带来的诸多弊端。”曾在企业工作30多年,现任公司党委书记的张正东告诉记者。
民营管理者敢于动真碰硬,民营管理团队进驻锌厂后,仅用100天就提出120项封堵“跑冒滴漏”的小改小革项目。转制后的2014年,公司采购成本就节省逾3亿元。去年以来,锌厂以生产经营新机制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完善“奖优罚劣”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全面对接市场做好产品结构优化和新产品开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市场响应能力均大幅提升。如今,公司主产品锌锭售价高出市场均价500元以上,企业围绕综合回收、循环经济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还培育了残渣球回收利用、天然气替代煤气等一批效益增长点;经过治理,困扰企业几十年的二氧化硫烟气排放问题化解了,厂区环境大变样。
尽管有色金属行业持续低迷,葫芦岛锌厂“混改”以来却逆势飘红,2015年有色金属产量增长25.8%,产值增长74.2%,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亿元;今年前9个月公司工业产值增长19.46%,实现利润1.41亿元。采访中曾目睹企业跌宕起伏的76岁退休干部郭宗昌表示,如果还是过去的陈旧体制,企业根本就挺不到今天。
老国企“枯木回春”,给干部职工带来极大精神振奋。“混改”以来,锌厂人均工资提高1000元以上,铅锌厂成品作业区职工周权说,现在“干多多得、干少少得”,工人们无需催着、管着,干劲反而更足了!在遭遇人才持续外流后,锌厂今年大规模招收大学毕业生,从西南财经大学应聘入厂的张迪认为,企业内部环境公平,为人才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这是对她最大的吸引。
“混改”还激励了大家的创新热情。在电解锌厂锌品作业区的“创新献策”展板上,不少职工因参与公司党委、工会组织的献计献策活动而受到奖励。职工刘少金说,他和爷爷、父亲三代人都在厂里上班,如今出力得到认可,出点子受到奖励,在外面提到工厂有自豪感,这样的企业才是他一直期盼看到的。
(责任编辑:吴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