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辽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逆境中突围,全省上下在不断地求索。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座谈会上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四个着力”要求,并指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这是继2014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办公厅赴辽宁回访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以来,第二次把体制机制问题摆上振兴发展亟待解决问题的首位。
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更是把体制机制问题列为当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之一。
无疑,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是针对辽宁当前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加快实现振兴发展开出的最重要的一剂良方。
革除体制机制陈疴,激发市场活力,省委态度坚决。
在中共辽宁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指出,我们一定要联系辽宁实际,把总书记的深刻分析和重要论述领会透……要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聚焦“深化改革”。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希又提出,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用好用活这一“治本之策”,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辽宁在全面振兴中激发出了新的强大动力。
从内因着手破除体制障碍
沈阳市崇山东路19号,挂牌一年的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已被全省各地的企业和百姓所熟知。38个省直部门472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
这只是我省打破行政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一个生动实践,而这一切都源于观念的不断转换与升华。
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辽宁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政府、轻市场,重审批、轻服务,国企改革滞后,历史包袱沉重……
直面这些绕不开的问题,必须迎难而上。
2015年初的省两会上,时任省长李希提出,要靠改革驱动,激发内生动力;靠开放驱动,培育国际竞争力。
2016年2月,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班上,李希明确指出,体制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是辽宁振兴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言犹在耳,字字铿锵。这一论断是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综合分析研判辽宁发展大势的鲜明体现。
体制机制的破解之道不在外界因素,就在辽宁自身。“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这是省委作出的明确要求。
从内因着手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早在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李希就明确指出,要以自我革新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简政放权,扎实推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2016年3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参加全国两会时表示,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全面振兴。
从内因着手坚决破除阻碍辽宁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在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出路,这在全省上下已成共识。
循着这一思路,近两年来,我省抓住完善体制机制这一主线,保持定力、明确任务、深化落实。围绕问题和症结,一条条地进行梳理、分析、研判,一项项地加以整改。从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的实施意见,到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目标任务进行细化;从制定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把“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细化成33条工作任务,到按年度进行任务分解,制定三年滚动计划。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全省上下认识到位,措施有力。
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
今年2月1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13次会议,这是深改组春节后召开的首次会议,核心议题只有一个——研究部署全年主抓的60多项重点领域的改革任务。
思之愈迫,行之愈切。
完善体制机制必须聚焦深化改革。李希在今年2月举行的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班上指出:“辽宁全面振兴,出路在改革,关键在改革,谋改革就是谋振兴。”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行政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简政放权。经过几轮改革,省政府部门目前仅保留行政职权1722项,比2011年减少70%,今年11月,更是制定了《辽宁省权责清单管理办法》,建立起权责清单的制定、公布、运行、调整和管理机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从去年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到今年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创业者、经营者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见(试行)》《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辽宁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今年以来,历次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成果显著,形成的改革举措条条切中要害。
国有企业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难得资源和优势所在。国企是辽宁的“宝贝”,而不是“包袱”。
为此,省委于2014年底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两年多来,14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形成国资国企改革“1+N”制度体系。眼下,以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企业股权多元化等为代表的一批国资国企改革措施正在全省上下积极有序落实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要引擎,也是扩大就业的蓄水池。
“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与做强国有经济两手抓、两并重。”这是省委的精准认知。
2015年我省印发《辽宁省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以改革开路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30条“硬举措”中,制度改革占了相当篇幅。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开放的视野。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京津冀经济区。向北开放三大通道贯穿东西;自贸试验区等一批多元化开放合作平台相继设立;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沿“一带一路”36个国家布局投资项目97个……全面铺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近两年来,“一带一路”沿线上来自辽宁的印迹日益增多,来自辽宁的影响不断扩大。
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了体制机制的藩篱,转换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路,反过来又倒逼着体制机制的再次创新,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体制创新带来活力无限
大连金普新区,这个提前进入“自贸时间”的新型开发区,如今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的热土。今年前10个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5847户,其中新增企业7144户,新增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去年之和。
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金普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催化作用。国务院要求复制推广的上海自贸区35项改革试点经验,在这里已基本完成复制。
以金普新区为代表的一批典型地区,以省委、省政府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为发令枪,不断探索前进,带动全省上下加快了创新体制机制的步伐。
鞍山市亚明工程照明有限公司代表严晓琦,从递交组织代码申请表到获得经营许可证只用了5个工作日。锦州市从过去因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而成为反面典型,到如今变成了全省推进简政放权的正面典型,用时不到一年。
一位在沈阳投资兴业多年的企业家曾有这样的感慨:现在审批事项少了,审批时间短了,政务服务多了,总之就是环境好了。
的确,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是个大命题,而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包括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在内的软环境的好坏。以优化软环境为突破口,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在辽宁有了更丰厚的内涵。
近两年,李希无论是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还是赴各地调研时,都反复强调,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好比阳光、空气和水,企业须臾也离不开。要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
近年来,我省成立了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出台实施了《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见》。今年4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尊商、重商、亲商、爱商、扶商意识,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眼下,《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正式出台。
省会沈阳目前正在先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施“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要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不超过国家规定办结时限的40%,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营商环境能够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前50名经济体的水平。
铁的措施换来赢的硕果,今年前10个月产生的一组数字令人倍加振奋:截至10月底,我省新增市场主体384248户,平均每天新增1260户,同比增长8.8%。
市场是最兴奋的因子,资本具有最敏锐的嗅觉。市场活力的迸发再一次为我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提供了真实的注脚,一个与市场完全对接的新体制新机制正在逐渐形成。
滚石上山,不进必退;爬坡过坎,征途漫漫。正在摆脱体制机制束缚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数年之功,汇聚蓬勃之力,推动“辽宁号”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责任编辑:吴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