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8点多,经济组、农业组政协委员们陆续抵达铁道大厦会场,准备参加上午的第一场小组讨论会。在经济34组的会场上,记者见到了一位“大咖”,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从上次政协会以来,通过调研发现,中国的社会正发生很多变化,尤其是农村的变化超出预料。”厉以宁表示,现在的农民都在想方设法脱贫致富,一方面,农民在加强自身学习。农村土地确权后,家庭农场规模扩大以后,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种植技能培训班,学习如何管理家庭农场,如何培养接班人。
另一方面,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城归”,即从农村出来打工几年后又回乡创业的人。厉以宁介绍说,在贵州毕节调研发现,很多人原来不愿意当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如今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认识了一些朋友,有了经验和技术,又回到了家乡,办起了面包房、农家乐、裁缝店等等小微企业。
中国的变化要看农村,结构性调整也要看农村。“农民工回乡建设,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有助于去产能调结构,还能解决目前打工者两地分居、三个4000万“留守”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厉以宁举例说,在陕西汉江,农村是不允许使用农药的,农民要种地只能使用有机肥,于是农民纷纷种起了茶叶,茶厂也建起来了。茶厂需要用工,家里人把这个信息告诉在外务工的子女,儿子女儿纷纷回到当地就业,“有了人,当地的经济就活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自然会有大的改善”。
“不过,结构性调整不会那么快,快就不是结构性调整了。”厉以宁认为,结构性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调结构,还需要去产能、补短板等各个工作加在一起。其中,信息和创意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关村,很多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研人员、进修人员等等都喜欢去咖啡店,不要以为这些年轻人是在喝咖啡,他们可都是在谈创意。”厉以宁表示,有了创意就有创新,有了创新就有了创业,而一旦发现项目有效益,资金就会追着而来,这也是许多年轻人争相走出家门、走出校门的重要原因。
有外媒质疑,这是不是因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中国的改革红利枯竭了?对此,厉以宁驳回了这一说法,他表示,“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出现,改革红利也在不间断地释放,大量技工人才已经培养出来。可以说,中国的人力资本正在发生变革。” 十八大以来,多项改革进展都很快,处在其中可能每天都没有感觉,但是“走过一段路之后,回头一看:哎呀,原来走了这么一大步了”。
代表委员小资料:
厉以宁,男,汉族,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更多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刘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