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 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3月3日讯 2016年8月26日,中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纲要》设立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专门篇章,更明确了中医药的重点任务,同时在全篇多处提及中医药,将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各方面。尤其提出在健康产业领域,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从2015-2020年的8万亿元,增加到2030年的16万亿元。有业内专家认为,《纲要》将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于2016年12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与此同时中医中药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关注和接受,正在进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近1/3,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认为中医中药要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源头管理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药行业上下游衔接脱节,产业链相关方价值分配不均。
中药材产业链是一条特殊的产业链,从上游的农业种植到中游的工业炮制再到下游的药品销售,价值逐渐放大。大多数中成药企业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工业化、自动化水平高,利润水平相对合理。但上游中药材种植整体呈现“散、小、乱”的情况,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规模化生产比例偏低,产地加工落后粗糙,机械化程度低,现代化技术应用滞后。农户没有能力掌握种植规模、库存情况及市场未来价格变化趋势,往往跟风种植,加之议价能力弱,导致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产业链脱节严重影响整个中草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如何梳理各相关方的贡献和利益,引导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定价机制,如何进行“工业反哺农业”,鼓励产业链价值适当向上游分配,都是关乎行业持续发展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重要问题。
第二、中药材质量监管力度尚需加强。
目前,在中药材行业中还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染色采青、农残重金属超标等诸多乱象,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影响到方剂、成药、保健品等功效,甚至危害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严重阻碍了优秀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去一年,药监局多次飞检,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行业问题的重视和整顿决心,同时,年底《中医药法》的出台,从立法层面强调要加强对中药生产经营的监督,加大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信未来行业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第三、中医中药在产业创新和国际化进程方面尚有障碍。
随着对中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助力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局限和障碍,限制了产业创新和突破发展。比如,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医保资格因申请门槛高、审核周期长、审批难等问题,难以进入国家医保系统,不仅造成在线支付困难,更缺乏有力的监督与保障;中草药材种植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障碍,导致规模化种植难以快速实现;限制港资企业投资中药材饮片炮制加工,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等。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瑰宝,对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草药种植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李惠森委员建议:
1、提升种植效益。
加大对中药资源保护的直接财政投入与帮扶力度,切实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收,同时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立科学的种植规范,对农民进行种植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农业工具和手段,提升种植效益。
2、提升品质标准。
建立与推广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规范种植管理流程、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建立合理分配机制的中药材种植管理模式,提高中药材的品质标准,加速推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形成诚信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
3、引导多方力量,推动国际化进程。
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如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金融与保险服务等,参与中药源头开发与利用保护;放开港资企业对中药饮片炮制加工领域的投资限制,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引领、促进中医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孙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