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明显,而海外投资却异常火爆,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引起市场关注。
9月2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论坛间隙,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内外投资差异明显,说明国内营商环境亟待提高。
王满传说,比如少数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存在“恶婆婆娶媳妇”现象,即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将投资者(即“媳妇”)引进门,随后就暴露“恶婆婆”本质,如优惠政策不兑现或增加限制性条件、服务差,让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最终倒闭。
这一现象将得到规范。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
民企投资四大难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告别两位数增速,快速降至个位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5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比去年同期下滑了8.8个百分点。不过在国务院督查等有力举措下,民间投资有企稳迹象。
王满传参与了国务院民间投资第三方评估工作,他将民间投资下滑归纳为民企老板“不愿投、不敢投、不会投和没钱投”。
他解释,当前经济形势不好,民企老板多数选择持币观望,不愿投资。同样出于项目回报、风险等考虑,民企老板不敢乱投资。部分民营老板找不到投资领域,手握现金不知道怎么投资。有市场拓展意愿的民企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没钱投资。
“银行愿意给国企贷款,因为即使出了问题,最坏情况是坏账,而贷给民企若出问题,上面还要查你,询问当初怎么决策,是不是其中有猫腻。”王满传对本报称。
与民间投资下滑相反,今年海外投资异常火爆。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的592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7751.2亿元,同比增长53.3%。
王满传说,这说明国内营商环境还有待提高。他表示,现在少数地方出现的一些招商引资恶劣现象值得注意。比如投资者遇到的地方招商“JQK”现象,即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把企业“勾”(J)过去,然后企业落地后通过各种限制政策把企业圈(Q)在当地,再搬走成本高,硬着头皮在那干,各种管理、不规范现象把企业拖死(K)。
“我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恶婆婆娶媳妇’,‘恶婆婆’为了儿子传宗接代,对未进门的媳妇好话好礼送尽,一旦媳妇进门,‘恶婆婆’的本质就出来了。”王满传称。
地方招商承诺需兑现不得毁约
地方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不履约或毁约现象早已受到高层重视。
《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等。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确需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的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无论是产权的有效界定,还是依照法律程序保护产权,都离不开政府作用。从改革实践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对于产权保护法治化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此前,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分析,当前PPP项目落地难一大原因是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担心在长达几十年的合作中,地方政府不履约合同。而此次《意见》无疑给民间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责任编辑: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