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1日讯 第十四届北京中国金融博览会暨2018年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今日开幕,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会上表示,金融结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问题。越是金融发展经验不够,制度设计不够成熟,法制环境不够成熟的环境下,我们越需要分业经营。因为监管的效率往往赶不上创新的监管套利。我个人认为在我们中国尤其要回到分业经营。其实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不是1和0,黑和白,而是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点,不存在绝对的分业和混业经营,我们的问题是太多的混业经营要向分业经营的方向回归一些。要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严格牌照管理,拿什么牌照就应该做什么事情。
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对金融结构的看法。前面几位领导专家都讲过金融发展的问题,创新带来的效益指标,金融风险在于金融的周期性,金融风险是在一个方向上强化,好的时候过度扩张,不好的时候过渡紧缩,金融的周期性跟什么有关?跟监管有关。什么情况下金融监管效率高,什么时候效率低?我们回顾一下金融结构跟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和政治框架有关系。
八十年代初经济自由化,全球化时代,金融结构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财政强调平衡,五、六十年代财政扩张在全球受到控制,金融自由化。五、六十年代金融受到控制,当时叫金融压抑,但财政扩张(财政赤字)很快。80年代金融自由化,财政赤字受到控制,金融尤其是信贷大幅扩张,在金融结构上是两个重要的体现,一个是金融和财政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财政过度扩张到八十年代金融扩张替代了财政的扩张,这是对金融结构的一个影响。
第二个影响,战后的几十年金融实施分业经营。西方是分业经济,东方是计划经济,干脆就没有金融。分业经营就是投资银行、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分开。八十年代以后又回到了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在一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混在一起。哈佛大学教授2011年写的《这一次不一样》回顾过去八百年金融的历史,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人类历史上只有战后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之后,30年的时间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在那之前和之后都有金融危机。为什么?这和金融的结构是有关系的。金融的结构不仅仅是直接融资比重高还是间接融资比重高。美国的直接融资比重高,美国发生了08年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关键的问题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混在一起。因为间接融资享受政府的信用担保,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两者混到一起,等于是把农商银行和公用银行混在一起,把政府的信用担保延伸到市场。这是两个金融结构的演变。
混业经营的时代,为什么金融会过度扩张?为什么监管的效应不高?这和地产作为信贷的抵押品有很大的关系。房地产作为信贷的抵押品导致房地产的价格和信贷的扩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混合联系的加强,使得在一段时间间接融资的问题,包括坏账的问题被掩盖起来。所谓的金融周期,房地产价格和信贷相辅相成的周期性的波动,八十年代以来,在主要经济体都导致了比较大的金融问题。这里显示了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美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08年是金融周期的底部,去杠杆房价下跌,带来那么大的问题。中国的拐刚刚发生,处于比较痛苦的过程。昨天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这是长期累计风险的暴露,不是现在的问题,而是过去十年,信贷、地产大幅扩张,现在到了不得不调的阶段。这样的环境下,未来几年痛苦的调整过程中,紧信用,松货币。
看得更远一点的趋势变化,金融危机以后货币、金融、财政三位一体。货币和金融的联系加强很清楚,金融危机以后宏观金融调控,宏观管理,货币政策的联系,包括我们现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面的一行两会,都是体现货币和金融的一体。其实还有财政和金融、财政和货币的一体。过去四十年,财政和金融严格分开,像钟摆向中间回归的过程。在美国很明显,央行过去扩表,财政和货币政策联系在一起,现在央行缩表卖出长期国债,也使财政和货币政策联系起来。中国的思考也是一样,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
金融结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问题。越是金融发展经验不够,制度设计不够成熟,法制环境不够成熟的环境下,我们越需要分业经营。因为监管的效率往往赶不上创新的监管套利。我个人认为在我们中国尤其要回到分业经营。其实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不是1和0,黑和白,而是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点,不存在绝对的分业和混业经营,我们的问题是太多的混业经营要向分业经营的方向回归一些。要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严格牌照管理,拿什么牌照就应该做什么事情。
前面一位专家讲到金融科技,其实金融科技和金融的结构也很有关系。首先是数字货币,我们都在讨论央行发布数字货币,这不是技术问题。仅仅替代现金不是数字技术,支付宝、微信已替代现金,央行发表数字货币本质是财政行为,我们要关注其作为公共政策的含义。央行的数字货币如何发出?买什么资产发出?什么途径发出?这是公共政策问题。应该利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机会,大幅减税。投放基础货币,降低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总体来讲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处于一个重新反思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结构的时代背景。很多东西其实现在还看不清楚,我今天只是讲一点看法让大家思考的。最后做一点小的广告,大家讲的这些内容,在去年6月份出的《金融周期》里有更多的讨论。
(责任编辑:张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