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网财经12月14日讯(记者 李春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去年的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并将去产能置于首位。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顺利完成。但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认为去产能任重道远,明年的任务会更加艰巨。而高层也对去产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年去产能要有“实质性”进展。
钢铁煤炭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果
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确定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总体基调和政策取向。去年的会议确定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并将去产能列为五大任务之首。
在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6号文和7号文,分别确定了“十三五”期间钢铁煤炭去产能的量化目标: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去产能任务分解到今年,需要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而据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12月初在央视财经论坛上的表述,钢煤今年的去产能任务都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许昆林称,今年1-10月,中钢协73家会员企业累计实现盈利287亿元,较大幅度地实现扭亏为盈;前10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573.7亿元,同比增长了112.8%。可见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钢铁煤炭行业经营情况出现初步好转。
但是今年去产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上半年,一些地区对去产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发展;有的地区和企业因为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去产能的决心出现了动摇。种种原因,导致上半年时去产能进展缓慢。截至7月份,煤炭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38%,钢铁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47%。这一数据距离“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有不小差距。
下半年,统筹钢煤去产能工作的部际联席会议加强推进力度,喊出“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完成。有关部门与省级政府、中央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开展专项督察和验收,推行减量化生产等等。一系列努力之下,终于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明年任务仍艰巨 需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去产能过程的曲折性,预示着明年任务的艰巨性。
在钢铁方面,中钢协在第四季度信息发布会议称,明年将是化解产能的“攻坚年”。中钢协认为,化解过剩产能的成绩来之不易,阶段性效果也初步显现。但在非规范企业中存在相当规模的落后产能,这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继续生产甚至增产,对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不利。化解过剩产能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后期任务非常艰巨。
在煤炭方面,在12月1日召开的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从长远来看煤炭去产能并未到位,国家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未来煤炭消费量很难有绝对量上的增长。“据预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至多41亿吨,扣除2亿吨左右的净进口,对国内产量的需求在37亿吨到39亿吨之间。”连维良称,“而2015年全国煤矿总规模57亿吨左右或以上。”
另一方面,高层也对去产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可以看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奏”。12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五大任务要有“实质性”进展。对去产能提出更高要求的类似表述,在别的文件中也有出现。例如在11月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去产能任务的表述,已经由国发6号文中的“压减”变成了“净减少”。
在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市场波动,也加大了政策制定的难度。进入四季度以后,在冬季供暖用煤需求、公路治理超载、社会资本炒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煤价出现一轮非理性上涨,被称为“煤价风向标”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曾出现连涨18周的罕见情况。
既不能让煤价阶段性上涨动摇企业去产能的决心,同时要做到冬季煤炭保供,政策必须及时作出反应。为此发改委打出“组合拳”,出台了“稳煤市”五项制度:276个工作日产能储备制度、减量置换和指标交易制度、中长期合同制度、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平抑价格异常波动长效机制。这些措施的效果已开始显现,从11月初开始,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小幅下降。
虽然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但在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中钢协在第四季度信息发布会议称,部分地区存在化解任务平摊和一刀切的做法。
去产能任务虽然紧迫,但控制产能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整结构,不需要产业升级。因此任务平摊的做法必然不可取,必须真正让先进产能取代落后产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此前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未来应该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去产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自然地优胜劣汰。
(责任编辑:张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