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传出消息,“资本大鳄”刘益谦拟出清其控股的天茂集团(000627.SZ)所持安盛天平股份,交易对方为持有安盛天平50%股权的最大单一股东法国安盛集团。安盛天平其余股东亦参与其中,与天茂集团一起出让50%股权,协商价格可能达到40亿元。
这意味着,若该项交易最终敲定并获批,将是今年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最大一笔股权投资。
安盛天平的前身天平汽车保险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汽车保险公司,但从2013年开始,车险业务一直处于亏损阶段,且呈现出扩大态势;到了2017年,安盛天平公司整体净利润出现亏损,数额达2084.62万元。
安盛集团或全资控股
安盛天平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其前身天平汽车保险2004年12月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2014年2月,安盛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完成对天平汽车保险50%的股权收购,并由此更名安盛天平。
对于近日媒体报道所称的,安盛集团拟作价40亿元收购其他股东共计50%股权,安盛天平书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不能对于未经证实的传言做出回应。”股东方天茂集团证券事务代表李梦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安盛天平是我们的参股公司,目前没有可以披露的内容。”截至发稿,安盛集团仍未对此事置评。
成立之初,天平汽车保险是一家民营企业,初始注册资本2.2亿元,而后经过四次增资,在2010年6月达到6.3亿元。2007–2009年时,天平汽车保险连续三年盈利并准备上市,但此后上市计划折戟,改走引入战略投资者之路。
2014年,天平汽车保险新增2.16亿股股份吸收合并安盛保险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8.46亿元。
安盛保险有限公司原名瑞士丰泰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设立于1997年,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财产保险公司,2006年时被安盛集团收购,成为其驻中国市场的唯一财产险机构。
原股东天茂集团、上海浦育海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日兴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中之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将其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转让给安盛集团。转让后,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别为安盛集团持股50%、上海益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4.90%、海南华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10%、天茂集团持股9.25%、海南陆达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31%、上海日兴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持股7.44%。
转让过程中,安盛保险最初以19亿元人民币(约合2.4亿欧元)收购了天平33%的股份,随后考虑到将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20亿元人民币(约2.51亿欧元)的资本投入,合计花费39亿元人民币在2014年获得50%的股权。
两年后,2016年3月,天茂集团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集不超过95亿元,用于收购上海益科、海南华阁、海南陆达和上海日兴康共持有的安盛天平40.75%的股权,以实现控股寿财险公司,与此同时,继续对国华人寿进行增资、偿还银行贷款。
不过,4个月后,天茂集团发布公告放弃增持安盛天平,原因在于与持股安盛天平50%的安盛保险股份公司就收购完成后双方应签署的新的《合资协议》及《公司章程》相关条款进行了沟通谈判,因涉及事项较多,决策流程较长,预计双方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达成一致。
此次安盛集团全资收购若能顺利进行,安盛天平将成为安盛集团在中国全资控股的财产险公司。安盛集团创立于19世纪初,在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排名中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保险品牌,于全球62个国家拥有1.05亿名客户,旗下员工达16万人。截至2017年底,安盛集团的收益为985亿欧元,管理资产为1.44亿欧元。
但安盛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除了财产险公司,早在1999年,安盛集团就与中国外贸金融租赁公司合资成立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但由于持续亏损,最终经过股权转让,降低持股比例至27.5%,更名工银安盛人寿。
车险业务亏损扩大
安盛天平是以我国第一家专业汽车保险公司为起点经营,名头可谓不小,但到了2013年,车险业务一直处于亏损阶段,且呈现出扩大态势。年报显示,2013–2017年安盛天平车险分别亏损2.70亿元、3.06亿元、2.31亿元、3.60亿元、4.73亿元。
同一时期,安盛天平车险带来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9.75亿元、62.85亿元、68.04亿元、75.47亿元、73.33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99.39%、94.66%、93.34%、93.01%、90.21%,由此可以看出,车险业务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安盛天平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尤其到了2017年,在四大险种企业财产保险、意外伤害险、责任保险、健康险都在盈利的情况下,依然没能挽救安盛天平的整体净利,这一年安盛天平公司整体净利润由盈转亏,数额达2084.62万元。
在车险亏损的2013–2017年,安盛天平整体的净利润分别为1826.33万元、2020.90万元、2.63亿元、752.76万元、-2084.62万元,2015年成为高不可攀的巅峰,2016年与2017年利润则急剧下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外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的经营理念更加稳健,不会特别激进。他们与大多数中小公司亏损的原因可能有所差异,因为中小公司通常是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以比较高的手续费获取业务,从而出现较大承保亏损,甚至是净利润的亏损。”
从利润表上可以发现,投资收益减少亦是安盛天平2016年和2017年净利降低的重要原因。2013年与2014年投资收益逐步上升,分别为2.36亿元、3.56亿元,2015年时投资收益到达顶峰5.43亿元,2016年降低至3.98亿元,2017年有所回升至4.33亿元,但依然少于2015年的峰值。
2018年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安盛天平净利润有所好转,盈利955.44万元,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22.48%、328.38%。但是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前九月,安盛天平原保险保费收入44.63亿元,同比2017年前九月减少了1/3。
对此,安盛天平在书面回复中仅表示:“自成立伊始,便在品牌建设、服务能力提升、IT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苦练内功,用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及理赔效率,同时通过不断的创新,扩大自身业务范围。”
对于之后安盛天平在股权和经营上可能发生的变化,朱俊生表示:“安盛天平股权变更涉及保险业对外开放。保险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逐步发挥外资的经营理念优势,有助于促进保险业转变经营理念,推动保险市场深化改革。”
(责任编辑:郭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