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湖南长沙市街头,一个卖槟榔的小商家竟然打出了“金三角”的店招。
“还不是槟榔吃多了。”说起这个,谭嫂心疼又无奈,“之前就听说吃槟榔容易得口腔癌,就不让他吃,但说了也没用,为了这个事情我经常和他吵架。”
如今她丈夫谭大哥躺在湘雅医院的病床上,由于还没拆线,右脸颊有明显手术缝合的痕迹,像黑色蚯蚓在泥土中穿过,从右颧骨下一直蔓延到右颈部。病床旁,谭嫂不时地拿纸巾、棉签轻轻擦拭大哥嘴角的口水。气管被切开,还塞了呼吸设备,谭大哥不能说话,也不能随便乱动。
槟榔,尽管200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级致癌物,但这个行业却一直在野蛮生长。从沿街叫卖到冠名营销,槟榔业却越来越火。
其实,“槟榔致癌”的说法不少人都听过。遗憾的是,槟榔厂商铺天盖地的广告仍与“致癌”宣传形成拉锯,嚼槟榔的人也心安理得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着口舌刺激。
这种互相拉锯的状态或许将被打破。日前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了一份通知,要求湖南所有槟榔生产企业从3月7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
“槟榔在口,精神抖擞”,这样的广告语可能再也看不见了。这可能是第一步,很重要的第一步。
被切除的生活
为什么是湖南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出通知?除了这里槟榔产业的原因,有必要谈谈当地人嚼槟榔的风俗——这在潇湘之外,或许并不被多数人知晓。
前文说到的谭大哥今年36岁,已确诊患上了口腔癌,病因是什么,无法直接与槟榔接产生联系。但他确实很喜欢嚼槟榔。
谭大哥从20岁左右开始吃槟榔,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瘾很大,还嫌弃外地槟榔不够劲,每次出去打工就自己带一大包过去。上次去天津也一样,带了满满一袋子。但是刚去天津没多久,事情就不对劲了:谭大哥嘴巴里长了个泡。
起初他并没有在意,以为上火,便去药店买了点药,但没用。
口腔里不时传来针扎似的疼痛,最终让谭大哥坐不住了。在坚持上完一个夜班之后,第二天早上直接来到医院,遗憾的是,当时医院并没有检查出个所以然。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湖南,没想到回湘后就查出口腔癌,并在湘雅医院一住到现在。
由于肿瘤恶性程度很高等因素,三个月的时间就从口腔内壁突破到外皮表层。“脸肿得厉害,而且跟长了青春痘一样,不停流脓水。”3月13日那天,谭嫂就这样向记者描述起谭大哥的治疗情况。
尽管后来做了化疗,肿块有所缩小,但谭大哥的手术范围依旧得根据化疗前的范围来做,也就是说右脸要割去相当大一部分。
为避免创口裸露和美观,医生又不得不从腿部移植了大片皮肤到面部。
然而这并不是痛苦的终点。手术之后,等待谭大哥的还有化疗、放疗,以及口腔癌带给家庭的无尽压力。
据湘雅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湖南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蒋灿华介绍,在湖南,这样的手术费用大概就要5万元~8万元,如果加上放疗、化疗,整个流程下来需要15万元以上。这对于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口腔癌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切掉面部、牙床、舌头,脸部变得畸形,说话困难,术后病人很难回归社会。
相比谭大哥,隔壁病房的李大爷比较幸运,长在舌头上的肿瘤不大,切除就行了。这也不是那么轻松的是,你想想,切掉一小块舌头,他术后说话是含含糊糊的。
在病院真切地面对槟榔爱好者后,下面,来从更多方面,去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槟榔产业。
槟榔产业的大伞已撑开
槟榔起源地不详,有文献指出其可能的原产地为马来半岛热带雨林,但如今已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东非等区域,还有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这些地方说起来与内陆的湖南相距甚远,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小果子就开始在湖南流行开来。
北京人打招呼问“您吃了吗?”不一定是真的要请您吃饭,但湖南“老口子”若打招呼说“恰个槟榔不咯?”真就会顺手递上一枚。
在湘潭亦或在海南,槟榔取代清茶、香烟,成为一些人家待客的首选。
对于谭大哥吃槟榔这事儿,家人也试图劝过,但人家就好这口儿,劝得多了反而会吵架。
“跟他讲不听啊!”当记者问到知不知道槟榔致癌时,李大爷的儿子有些生气。从三块钱一包到五块钱一包,再到15块、25块,李大爷吃的槟榔价格越来越高。
近年来,湖南已成为内地最大的槟榔加工、消费基地。
这不仅仅是民间盛行吃槟榔,也是商业疯狂运作的结果——但这两种现象就像鸡和蛋,先有谁,已不得而知。
工商数据显示,全国一共有9441家从事生产加工或销售槟榔的企业,其中湖南省有4058家,位居第一;海南省以3732家位列第二。
据《湘潭日报》报道,2017年,湖南湘潭从事食用槟榔加工的规模企业30余家,年产量20余万吨,就业人员近3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在海南,槟榔种植也超越橡胶成为该省产值第一的热带经济作物。截至2016年末,海南槟榔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成为海南近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槟榔深加工的技术越来越繁复,口味也越来越多,这为槟榔从湖南、海南走向全国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口腔科医生,蒋灿华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找一下当地卖槟榔的地方。在过去多年的出差经历中,蒋灿华感觉到槟榔有明显的扩散趋势,从湘潭到整个湖南、再到湖北以及北京、广州、上海等其他地区。
“以前只能去小摊贩那里买鲜切的槟榔,用塑料袋打包带走,既不方便携带,也保存不了太久。现在都是大规模加工,真空包装,保质期变长之后,槟榔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袋装的槟榔街头小巷到处都是。”蒋灿华说。
就这样,湖南人到外地打工,可以大包小包的把槟榔带出去,外地人来湖南,也开始学着吃槟榔。
从地域上看,湘潭位于湖南中部腹地,深处内陆,本地本不产槟榔,距离主产地海南也很远。为何湖南人喜欢吃槟榔,除了把劲头十足的槟榔与湖南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之外,网上还流传各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切的依据,到头来还是一句“风俗习惯”解释。
但除民俗以外,还应关注的是槟榔的成瘾性——而这点常常被券商研报用于剖析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像我以前到大连做工,都会带槟榔过去,没办法,上瘾,像抽烟一样。”手术之后的李大爷躺在病床上,精神很好,但正如之前提到的,大爷说话时含混不清。
蒋灿华也指出:“咀嚼槟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成瘾行为,比如说有戒断症状,一旦尝试戒除,他就会无精打采,会打哈欠,会想方设法会得到这个东西。”
但是槟榔企业在宣传的时候刻意忽略了这点,并且反驳我们下面要说的另一点——槟榔致癌性。
未被广泛承认的致癌物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搜集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篇槟榔研究报告后,经专家探讨,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但是也有相关方并不认可这个结果。据新京报报道,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勋曾提供给媒体一份《关于对“槟榔致癌”的不同意见及情况说明》。
这份“说明”中写道:当初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的报告是以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做出的调查统计或结论,并未在湖南采样,以这个报告来说湖南槟榔致癌,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在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单,“槟榔嚼块”在其中被明确列为一类致癌物。
同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科在《中国牙科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湖南口腔癌患者数量的研究论文,对长沙当地五所医院口腔癌患者进行统计,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因槟榔导致的口腔癌患者所占比例从23.94%飙升至85.53%,人数则翻了将近20倍。
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此前被卫生部(现卫健委)列为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从1986年就开始研究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下简称OSF),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在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论文中,将其描述为“与嚼食槟榔有关”。
虽然有上面的数据支撑,蒋灿华清楚,毕竟只是长沙本地5所医院,样本太小。“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要我马上揭示为什么得口腔癌、怎么得的口腔癌,全世界都没有解决。但是槟榔致癌这个是肯定的。”蒋灿华说道。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到湘雅医院病房现场做了个调研,50张床有45个是口腔癌,其中44个有长期嚼槟榔的历史。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反之亦然。蒋灿华说,槟榔确实是一味中药,但是药用槟榔跟嚼食槟榔方式不一样,药用槟榔是拿来煎水喝,这是针对全身的,剂量很低。但是如果嚼食的话,对口腔的刺激最大,本身槟榔的纤维也会破坏口腔黏膜。
“虽然目前槟榔致癌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物理方面的刺激,槟榔属于粗纤维,长期咀嚼会对口腔粘膜有慢性损伤,导致OSF;其次是化学因素,槟榔里含有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等,槟榔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卤水、调料中都含有致癌物质。”蒋灿华解释道。
或许正是因为医学界尚不能明确槟榔致癌的病理机制,那些嚼槟榔的人才会像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一样,对于外界的呼喊不管不问。
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让他们坚信,如果买彩票的话,自己就是那个能中“500万”大奖的幸运儿,但如果是嚼槟榔的话,自己却肯定不会是那个得口腔癌的人。这两种心理交织在某个人身上会让他显得格外固执,也让亲人格外无奈。一旦患癌,全家人身心俱疲。
面对这种情况,蒋灿华有个心愿:“我们希望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更多的经费来研究这个东西。湖南人到底有多少人嚼槟榔?嚼槟榔的人里面有多少得了口腔黏膜下纤维病变?得了口腔黏膜下纤维病变的人有多少得了口腔癌?拿到这些数据非常困难,工作量很大,需要很多学科、部门参与进来。仅仅是科研人员自发性的、小样本的研究并不那么可靠。”
好在无数个“并不可靠”的结果,还是带来了一些变革。
槟榔业的一小步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台湾的街头巷尾,曾经也到处都是卖槟榔的店铺,甚至还衍生出“槟榔西施”文化。但也有人不知道,后来“槟榔致癌”在台湾地区成为共识,“槟榔西施”逐渐在公路边消失,台北卖槟榔的小摊贩也难觅踪影。
蒋灿华在聊天的过程中特意提到他去年在台北时的发现,“市区卖槟榔的小摊贩全部都被取缔,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槟榔店,也很少有咀嚼槟榔的年轻人”。
三亚市政府也曾禁止在城区销售槟榔,但原因并不是槟榔致癌,而是乱吐槟榔汁和槟榔渣。槟榔在食用的时候通常会用刀切成三到四块,撒上贝壳粉或石灰膏,然后用树叶包裹,塞进嘴里,“一口槟榔一口灰”就是这个这意思。槟榔果的汁液进入口中后,因为化学反应而变成血样的红色,由于第一口味道过于浓烈,一般人通常选择吐掉。所以随地吐槟榔汁成了槟榔食用者的习惯,但这口红色槟榔汁落地后却极难清理。
不过在印度,还有更猎奇的吃法,用叶子包好后,店老板会在上面点上火,然后直接塞进客人嘴里。
以上种种听着很带劲的吃法,提升了嚼槟榔时的快感,让人产生一丝向往。广告宣传起到的带动性,可能更让人向往。
蒋灿华很清楚,医生自发的科普宣传力度太小,和槟榔厂家投入广告的力度不能相提而论。而且在一些槟榔品牌的包装袋上,诸如“耐嚼不伤口”“不烧口、劲道足”这样的宣传语,和口腔专家一直在呼吁的观点互相冲突。
“我们呼吁并不是要摧毁槟榔行业,而是希望公众看待嚼槟榔跟看待吸烟一样,第一,让槟榔致癌形成一个共识。第二,引导大家不要去嚼槟榔。”蒋灿华说。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解读中提到,要对长期咀嚼槟榔等高危行为进行干预等,促进群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至于如何干预,尚不得而知,不过最先有动作的,却是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
3月7日,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一份《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该通知要求湖南所有槟榔生产企业从3月7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且此项工作必须在3月15日前全部完成。如企业未按要求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市场监管部门将取证并采取相应措施。
杨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发这个通知之前,我们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研究这项工作的可行性,此时下发文件是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具备了可操作性,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杨勋并不承认该通知的下发和槟榔致癌有关。
而且在蒋灿华看来,这份通知只是行业协会的内部文件,不是政府文件,没有法律效力,“电视广告、路边广告不打,还有很多其他的促销手段,比如中奖,买一包送一包”。
但不管有无法律效力,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率先做出表态,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
相信像谭大哥妻子这样的家属,对这样的进步也会感到一丝欣慰。
还记得在湖南,当记者已经要离开谭大哥的病房时,谭嫂却念念不忘地冲记者大声喊道:“告诉人家不要吃槟榔!”那时,她特别说了普通话。
只希望他一切安好,愿其他人勿入此门。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