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疯狂钢琴”培训班也倒闭了,数百学员的学费打了水漂。先交学费后上课,提前交足一年甚至几年的学费,这样的预付费模式一直是各类培训机构留住学员的有力促销手段,也成为健身房、理发店、美容馆等各类服务行业的标配。
但是,消费者包里的卡越来越多,其背后的隐患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商家卷款跑路或破产倒闭的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要想要回卡里的钱,却是难上加难。
钢琴班突倒闭,学费打水漂
去年12月,市民于女士在疯狂钢琴双井富力城店花5580元办理了一年期的钢琴学习卡,但2月8号,她收到钢琴老师发来的微信,“疯狂钢琴倒闭了,以后的课上不了了。”
不仅是双井店,疯狂钢琴在京的其他四家店铺也在一夜间“蒸发”。西直门凯德贸店门外张贴的通知函显示,疯狂钢琴品牌隶属于北京西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于长期亏损经营入不敷出,公司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并且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今年2月7日,公司决定停止经营并准备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已经有400多位学员加入到维权队伍里。”于女士说,学员还自发进行了问卷调查,目前有180人填写了问卷,学员被欠的学费累计超100万元。
对于学员学费能否退还,疯狂钢琴的总经理李力表示,公司账上只剩下几千元,建议学员再等一个月,“公司完成破产清算后,能剩多少就赔付多少”。
北京大嘉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田峰介绍,按照规定,破产清算将优先偿还员工工资、社保,以及有抵押的债权,偿还之后如果有剩余财产,再偿还学费、租金、其他借款等普通债权。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报债权,至于学员学费能否完全偿还,要看公司具体的财产情况。
维权成本高,投诉常无门
不仅是钢琴班,如今,培训卡、健身卡、理发卡……预付式消费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商家留住消费者的有力手段。办理一张价值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预付卡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那些将门店开进商场或拥有数家连锁门店的商家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但即便如此,像疯狂钢琴这般曾经看起来颇为“光鲜”的商家也有难料的风险。
据业内人士统计,去年,全国范围内仅被曝光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卷钱跑路的案件就有十几起,涉案金额达十几亿元,健身房、美容会所、理发店等各类生活性服务行业存在的跑路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商家一走了之,消费者维权更是难上加难。记者了解到,有128个学员愿意起诉疯狂钢琴,但首先要缴纳10万元的律师费。“起诉的困难很大,结果也不得而知。”一位学员感叹。
“近些年,预付卡类的投诉非常多,但真正维权成功的很少。”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目前多数此类纠纷都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
“花1600元办健身卡,健身房没开张就跑了。”市民张女士说,“工商所让我向公安局报案,公安局经侦说不属于诈骗,让去法院起诉。”后来她在海淀法院起诉健身房,立案后,被告却拒收起诉书,“估计赢了官司也拿不回钱,就不继续追究了。”
面对巨大的维权成本,不少消费者都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也助长了此类商家的“气焰”。
约束存空白,监管待加强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曾于2012年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企业从事发卡业务需要到当地的商务部门备案。发卡企业需要将预付卡发卡金额的20%到40%单独存放在银行或保险机构中,一旦企业出现跑路、破产等问题,这些资金将用于偿还消费者。
记者在北京市商务委官网看到,目前北京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企业有163家。很显然,市面上发售预付卡的企业远不止这些。
业内人士介绍,这个管理办法只适用于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并未纳入管理范畴。且该办法只适用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业,并不涉及问题同样突出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预付消费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教育培训卡、健身卡等领域的约束制度目前仍然是空白,导致行政部门无法可依。
陈音江认为,规范预付卡市场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发卡量、发卡金额以及经营情况的监测力度,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目前,相关部门对预付卡消费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国家工商总局去年8月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预付卡发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决定停业、歇业或者服务场所迁移的,应当提前30日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公告等形式告知消费者,消费者有权选择解除协议。经营者还应当退回预付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办理预付款业务时消费者支付的合理费用。
为了消费者的权益,但愿像疯狂钢琴这样让消费者“疯狂”的事,不要再上演。
(责任编辑:马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