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第一包方便面,至今已整整60年。
曾是“国民食品”的方便面,前几年因销售连续下滑,一度被严重“唱衰”。不过,近来却又传出触底反弹的喜讯。昨天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披露,方便面行业整体企稳回暖,康师傅、统一等巨头今年上半年业绩更是重回增长态势。曾经失落的方便面,是否又重新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业绩低迷三年
如今触底反弹
紫包的老坛酸菜牛肉面,红包的红烧牛肉面,黄包的锅煮拉面……超市方便面货架上,五颜六色的方便面多达50来种。买的人少,销量一直没啥起色,售货员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2017年方便面在全球有1000亿包的产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面市场。但受消费升级、外卖冲击和方便面自身“垃圾食品”标签的影响,方便面一度“失宠”。以2012年分界,国内方便面行业销售额从581亿元降至2017年的498.6亿元,产量也从高峰期2010年500亿份的高位,跌落到2017年的342亿份,人均份数也由40份降至27份。
不过,经过近3年的转型,销量一度下滑的方便面行业,已实现企稳回暖。尽管消费者已无法明显感受到这一变化,但数据却给出答案。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方便面行业呈现出整体回升的势头,销量增长4.5%,销售额增长8.6%,量价齐升,增长提速。
康师傅半年报显示,方便面业务营收111.34亿元,同比增长8.4%;另一巨头统一方便面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方便面业务收入达41.5亿元,同比增长8.0%。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日清这5家方便面龙头企业,占据着中国85%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表现都可圈可点。
“健康化”改良
新鲜吃法迎合年轻人
从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同期举行的方便食品展上,可以看出,方便面已逐渐摆脱工业化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餐饮化。“无论是风味儿,还是形态,都更加接近面馆里刚出锅的那一碗面。”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表示,最近这两年,方便面行业整体呈现出营养美味、价值提升、回归厨房风味,这种趋势愈加鲜明。
没营养、不健康,这曾是人们不愿再吃方便面的重要原因。“从将就到讲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消费升级。”康师傅控股研究所博士茹鑫说,针对目前的消费升级,大众的一个普遍需求就是营养、健康、天然、美味。方便面企业也纷纷将产品向“健康”“营养”方向靠拢。如康师傅的一些产品,就把一些中药材引入方便面里,同时丰富配菜,增加营养。
有的企业更是瞄准“非油炸”概念。如今麦郎推出的“老范家”面馆面,主打蒸煮工艺。据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邓世海介绍,原来方便面只是“代餐”,便利快捷,但产品在美味和营养上都无法像正餐一样满足人们需求。白象打出“家庭面”的概念,对传统挂面进行个性化设计,推出酱拌面,可在5分钟内做一顿美味面食。
不过,对方便面企业竭力标榜“健康”之说,食品健康科普作家云无心则认为,方便面的突出优势在于安全和方便,如果企业强调“健康”用力过猛,反倒会形成一种“自黑”的效果。
“方便面个性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市场的区分越来越细。” 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寿正表示,一款方便面包打天下,通吃所有消费人群的时代已告终结。方便面在形式上,作为代餐的功能正在弱化,与休闲食品之间的边际正在模糊。此外如“曹操饿了”方便面,从产品名称到形象设计,都体现出年轻、时尚的元素。
方便面卖得好
未必意味消费降级
“榨菜泡面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前段时间,朋友圈不少人以此自嘲遭遇“消费降级”。2016年,方便面销量连续四年下滑,在此背景下,消费升级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而今方便面销售回暖,一些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消费降级的表现。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去,方便面长期在5元以下价格区间徘徊,整个行业陷入激烈的低价竞争。如今在5元到6元的区间里竞争比较集中。“抓住消费升级的时机,改善产品结构,提升行业价值,全行业开始向健康与营养转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邵薇认为,这是过去三年来方便面行业的一个深度转型。
据杨寿正介绍,统一方便面的高价面占比不断在提升,销量也在加速增长,从2015到2017年,增幅都是超过20%到30%。统一定位中高价位“生活面”的“汤达人”今年上半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带动方便面产品结构转型。
此外,2017年,今麦郎方便面业务实现20%的增长,其中低端产品增长约6%,中高端方便面增长30%以上。
也就是说,在新一轮消费升级倒逼之下,方便面行业正在将原有扁平化的产品线和价格带拉长、加宽,摆脱长期以来的单一低价竞争,满足不同层面和细分人群的需求。方便面如今的回暖,更得益于中高端产品的增长,因此将其与消费降级挂钩,并不恰当。
(责任编辑:段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