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因存在隐形扣费项目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点名批评。据新华社记者亲身经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被开通了一项名为“车友助理”的收费项目,运营商表示此收费项目为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然而,当记者要求出示开通凭证即“电话录音”时,却遭到运营商的种种“不配合”。
由于不易被发现、涉及金额小,维权成本高等因素,隐形扣费问题一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此情况一经爆出,网友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有相似经历,并感慨“店大欺客,惹不起”。
时间财经通过中国移动官方了解到此项业务只能通过电话咨询办理,与消费者线下购买服务相比,电话咨询办理的做法更具有隐蔽性。按照规定,电话营销必须有录音,而且必须告知消费者自己的工号和姓名等资料。
在新华社记者亲历中,其表示因电话中工作人员介绍语速很快,记者也没有咨询相关的业务内容,只是在被询问时说“好的”或“是的”。但这则电话以后,记者就被人为订购了“车友助理”这项业务。
据天津移动南开红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随后表示,该记者办理的业务是自愿办理,通话时长大约有50多秒,并且有通话录音为证。这则通话是营业厅工作人员对移动用户进行的电话营销,通话内容为确认是否本机机主,向用户介绍收费服务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询问用户是否办理该项业务。
随后新华社记者向天津移动索要该通话录音,移动相关工作人员先是答应可以提供,但随后又以涉及“个人隐私”保密为由,拒绝提供。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工作人员表示,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消费者每开通一项业务,都需要验证消费者的身份和操作者的身份。在线下营业厅开通业务,不仅需要验证身份证,在办理业务时还需要拍照。虽然电话营销也需要输入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以及手机号的服务密码,但验证手段比较单一,而且很多电话营销为了躲避风险,会跳过验证手段了。这样大大增加了电话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隐形收费的成功率。
当时间财经记者问到为何很多人没有接到电话却被办理了这项业务,中国移动客服则表示这个问题已交与后台,请等待答复。截至目前,移动还未给出回复。
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电话营销、扫码参与活动等,都有很强的隐蔽性。一些收费服务前期会让消费者免费体验,然后才会收费。由于消费者忘记在免费时间内取消服务,最后就被名正言顺地扣费。网友小吴向时间财经反映也有类似经历。小吴通过扫码参与了流量可选包加量不加价活动。
(网友小吴供图)
前两个月可免费使用500M国内流量,第三个月开始正常收费。据时间财经询问,中国移动会在第二个月末发送短信到该用户,提醒用户活动到期。但据小吴向时间财经反映,中国移动并未向小吴发送短信。此前,小吴也曾向中国移动客服咨询,“如果忘记取消了怎么办?”,中国移动客服回复,若未取消,客户用完套餐内流量后将自动扣费。此后,中国移动连续六个月扣除小吴30元,并在其套餐内流量即将用完时未发送短信提醒。时间财经向中国移动反映了这一情况,中国移动回复称:“面对这一情况,将会把多扣费用退还”。但目前小吴并未收到退费。
早在2015年12月,《焦点访谈》就曾曝光过中国移动乱收费现象。对此,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陈北元表示,由于市场上缺少第三方对运营商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估,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作为通信主要监管部门工信部必须要有作为,定期对运营商进行检测和信息披露。三大运营商必须向消费者明确每一项业务开通的方法和渠道,用更加透明的机制来监管手机扣费。
(责任编辑: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