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洋品牌昔日的荣光不再,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一尴尬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质检总局日前在官网公布了进口刹车片监督抽查情况,结果显示,总体不合格检出率达到48.4%。上榜不合格名单中,尽是路虎、丰田、奔驰、奥迪、宝马等人们熟知的世界知名大牌。
对于此次抽检进口刹车片质量问题突出的原因,专家解释称,主要是相关企业、经销商对于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质检总局的约谈,有制造商竟然声称:刹车片不合格属于单项产品不合格,最终表现到整车上是满足要求的。照此推定,就算每个零件都不合格,组装成整车就没问题了。这样的逻辑真是让人无语。
在新闻跟帖中有网友表示:“试想,如果这些企业在其国内,敢不敢出现这么多问题,敢不敢这么说话!”这的确值得深思。有这样的逻辑存在,许多洋品牌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奉行双重标准、推行歧视政策就不难理解了。
逻辑有问题,多是前提设置错误。洋品牌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便出现了身份、地位等设置偏差,以至引发后续诸多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是顶着光环进入中国的。光环的光源,除了资金,还包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正是这些在中国享受了税收、审批、征地等各个环节超国民待遇的外企,这些年来在中国却被“宠”坏了,其享受的权利越来越大,却没有受到相应的监督。针对近年来洋品牌出现的一系列丑闻,曾有业内人士直言,在中国市场上,人情关系、交际花费、法律风险、销售业绩这几大矛盾掺杂交替,跨国企业很难“不被带坏”。
然而问题的根源不在“被带坏”,而在这些企业“想变坏”。必须承认,一些跨国企业发生“橘枳之变”有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但外因作用并非根本原因。毕竟,从研究来看,跨国企业的“坏”行为在国外也有。只是中国在法律法规和市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让一些企业的“坏”行为有了达成的空间和便利。比如,过去我国在某些产品领域标准不够完善,相对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均有差距。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一方面使得洋品牌在中国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在维权路上很受伤。然而,这种差距不能成为企业执行双重标准的借口。作为一家负责的跨国企业,应该有最基本的市场经营原则和商业道德,对任何市场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在标准问题上“就低不就高”,更不能借“不同”执行歧视性政策。
世事变化太快,河东河西轮转。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远非从前。面对中国日益膨大的市场和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跨国企业要想混得开、混得好,至少能混得下去,就必须抛弃以前的逻辑,不仅是在产品质量、营销策略上,还要在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道德底线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面改善和调整。近期发生的包括三星电池爆燃、苹果手机关机等诸多负面事件,已经让跨国企业切身体会到,中国的法规标准不仅日益严格,而且也不再是写在纸上的条款,在这方面出了问题,代价非常惨重。
中国有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能机变者为英豪。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市场的巨变,很多不适应中国现在转型升级要求的外资企业正在退出。而“十三五”之后,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国内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将被打开,相应的产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将经历一段产业重组、兼并、淘汰、清理的过程,这对外资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机会。能否跟上中国市场升级的步伐,对于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品牌来说,都是一道无法回避的考题。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