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发布时间:2015-12-03 11:32:52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王娅莉
记者近日在环保部获悉,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特别是保护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拥有高等植物3.5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8000余种,已记录海洋生物2.8万余种。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均居世界第一。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一直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在国际上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有关规划和计划,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保护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的保护网络体系。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达17%的目标。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12.7%的世界平均水平,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4年底,海洋类型保护区共68个,总面积7115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海洋保护区17个,总面积5089平方公里;建有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58处。建立了60多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由2000年的1100余只增加到2013年底的1864只。野生朱鹮数量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只。
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我国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达3626亿元,约10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近1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净增长10万平方公里,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11%,修复红树林等退化湿地2800多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封育保护面积72万平方公里。
三是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探索建立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体系与配套政策措施体系。印发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10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发布中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和3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完成了全国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评估工作,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规违法活动。
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我国有3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立了中俄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中日韩环境保护合作、南南合作等多边和双边机制,实施了GEF、中欧生物多样性合作等项目,有效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13年被联合国授予南南合作奖。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