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 发布时间:2015-08-07 04:13:39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崔静 王笛) 环保部6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目前已基本形成,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已得到有效保护。
据悉,我国已建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
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已达到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到陆地国土面积的18%,已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自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至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内蒙古毕拉河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新建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29个,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
这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64.7%和9.7%。在类型分布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达1410个,其余依次为野生动物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野生植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
但客观来讲,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40%左右的重要湿地面临退化威胁,10.9%的高等植物和21.2%的脊椎动物受到威胁,部分珍稀濒危物种还未得到保护,遗传资源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如何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如何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等,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考虑的重点。对此,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明确提出,下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努力做好四方面工作,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