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三板行情显得较为活跃,典型如创新层做市指数,已经创出了去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新三板做市指数,则是创出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对这波颇有力度的上涨,有人称之为是“集邮”行情。这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但其实还是很形象,也很能够说明问题。
新三板去年进行了分层改革,分别设立了创新层和基础层。大半年运行下来,效果与当初的设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创新层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投资者参与,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仍然严重地困扰着人们。这不但导致行情低迷,也使得其融资与定价功能受损。这个新生的市场,颇有被边缘化的态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如今新三板又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强势呢?原因也很简单,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IPO速度的加快,一些符合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条件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纷纷开始着手接受券商的辅导,启动了到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进程。相对来说,在创新层挂牌的公司中,符合到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条件的比较多,而其中实行做市成交模式的挂牌公司,又因为各方面的基础通常会更好一些,因此也就被认为是比较有可能离开股转系统而去沪深交易所。至于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公司会这样去做,并且容易做成功,这是难以判断的。于是,有的投资者就以“集邮”的方式介入——也就是对这一类型的新三板公司股份都买上一点,来一个大撒网。在他们的想象中,只要买来的这批股份中有几个能够到主板或者创业板上市,那么就不但能够收回成本,而且还会有不错的收益。于是,也就有了现在新三板的“集邮”行情,相关指数因此有了较为明显的上涨。
面对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是好事,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三板的流动性,似乎也提高了新三板的市场吸引力。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在这“集邮”行情的背后,是以一批质地较好的挂牌公司最终离开新三板为代价的,其结果只是抑制了新三板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削弱了它的竞争力,进而使得其独立市场的定位受到挑战,因此得不偿失。
其实,对于新三板的“集邮”行情,人们不必去走极端,而是应该做全面的分析。在新三板制度还不够健全,各项功能发挥有限,无法充分满足挂牌公司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情况下,一些挂牌公司考虑改道去主板及创业板,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予以必要的支持。但同时,新三板毕竟是不同于主板及创业板的一个独立板块,其很多功能也是主板及创业板所不具备的。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非公开市场与公开市场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大家都有存在的价值与空间。对于新三板来说,很多质地较好的公司要离开,这只能说明其存在的缺陷太多,要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去解决它。新三板自身的功能完善了,融资渠道畅通而灵活,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这自然能够吸引好的企业来挂牌,吸引理性的投资者积极参与。“集邮”行情的出现,给新三板带来了压力,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它不过是提示了新三板改革的迫切性。而如果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沉浸在新三板行情上涨的氛围中,满足于市场的现状,那么结果不可能是理想的。
最近,有舆论提出可以在新三板创新层中,再设立一个精选层,对进入精选层的挂牌公司实施包括竞价交易在内的一系列特殊制度安排。作为一种探讨,这是非常有益的。新三板改革如何推进,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而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明确新三板作为独立市场的定位,切实改进流动性,为各项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也为今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做好了这些,就不会再有什么“集邮”行情了。至少,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价格的上涨,不再是依靠这些外力,而是基于自身基本面以及良好的流动性。
(责任编辑:高晓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