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代表委员求解实体经济发展困局

  去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令我国实体经济潜在的空心化风险浮出水面,引发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上均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从国际经验来看,实体经济的兴盛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譬如,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压下,德国经济依然欣欣向荣,原因很简单:德国注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工业制造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在本届两会期间,如何推动和巩固实体经济发展,防范潜在的空心化危险也成了本次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为此,民建中央、农工和全国工商联还联名向本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一号提案。

  金融: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过去是融资难,现在是在向融资贵、企业融不起资的方向演变。”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庄聪生昨日在“大力发展实际经济,打牢经济发展基础”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表示。

  他分析说:“目前银行利率为6%,一般情况下企业贷款利率会上浮40%到10%,再加上开据承兑汇票贴息、担保、审计等费用,实际融资成本超过2分(年利率24%),小额贷款公司利息一般超过银行4倍,大概为22%~24%。对应各行业的利润来看,地产为28%,垄断行业如石油开采为98%,烟草是41%;一般工业行业只有6.4%,纺织业甚至是4.7%。除了垄断和资源等高利润行业外,如此资金成本下,一般企业根本挣不到钱。所以,即便现在银行有贷款额度给企业,企业也不敢用,由此产生了‘不融资等死,融了资自己去找死’的奇怪现象。”

  庄聪生认为,应该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多成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但有个“玻璃门”,即政策规定的必须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起并控股20%以上,这需要对制度规则重新梳理。

  对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一是要消除实际操作上的障碍,比如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破产风险较高,需要与之对应的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加强工具创新,由于大企业占用信贷额度太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将大企业的融资需求转移到里面,腾出信贷空间,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推进资产证券化,将银行表内业务表外化,降低银行融资压力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四是配合证监会研究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除了间接融资方式外,代表委员们认为,还可以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等方式作为补充,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建议,成立由国家投资引导、吸纳社会资本的千亿元级实体产业投资基金,用于鼓励企业海外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

  民建中央委员葛俊杰则建议,由产业投资集团发起成立产业投资资金,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他表示:“现在很多PE(私募股权)基金都是在制度红利里面找空间,进入企业是为了将来IPO(新股发行)之后的退出。要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还是得靠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董维忠建议,虽然现在有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但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上市无门,希望尽快开设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为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提供平台。

  财税:

  减税操作空间非常之大

  除了金融上的扶持政策之外,财税政策也是夯实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不止一位代表委员建议,通过减税的方式为企业让利,并建议,可以首先从营业税和增值税上入手。

  营业税与增值税分属地方和中央财政第一大税种。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其中,营业税收入13679亿元,增值税收入24267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营业税存在重复增收的问题,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据介绍,1994年分税制改革将工业产品税改为增值税,使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在过去十多年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条件不足,当时增值税改革并不彻底。因此,本次增值税在服务业领域扩容,既是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动作,又是促使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举措。“上海率先启动,就是看准了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现在很多其他地方表示要跟进,也说明了对财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许善达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监事会主席蒋应曾参与上海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工作,据他回忆,上海税改实际是在2009年5月启动,最初由中央和地方的多家研究机构做一个“现代服务业税制改革”的课题,在去年两会上一部分政协委员就此发表提案,今年1月1日上海正式启动税改试点。

  “从这两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有12万户试点企业,其中年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占70%,它们的税赋有较大幅度下降。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一般规模企业,税赋总体下降。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反映税赋增加了。对此,上海拿出了专门资金,实行过渡性的财政扶持政策。” 蒋应表示。

  许善达估计,未来几年内,营业税改革总体减税效应将超千亿元规模,但地方政府短期将面临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财政受到掣肘的情况下。“这相当于养鸡生蛋和杀鸡取卵的故事,把服务业做大,扩大税基,长久来说是有利的。”许善达说,况且,作为制度安排,税改后增值税仍保留给地方,同时中央也在帮助地方发债。

  另外,企业界对下调增值税税率的呼声也很高。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表示,联想在中国的毛利率大概是15%,但中国增值税就有17%。在美国毛利是约20%,美国消费税不超过10%。“联想没有歧视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大家对价格感觉上有差异,主要是税收和报价的不同。”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建议,将17%的基本税率降为15%,将实行13%税率的降为11%。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更低的增值税率。他认为,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负,有助于拉动国内需求。

  目前,国内主要有13%和17%两档增值税率,若税率下调2%,减税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

  庄聪生表示:“每年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实际上减税操作的空间非常之大,最有效的就是实施普惠制的减税措施。”

  调结构:

  新兴、传统产业两头并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调结构、促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明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同时,提高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

  对此,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国国力的重要标志。但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德国、日本的贸易逆差分别高达492亿美元和578亿美元。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为他国掌握。任洪斌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改变增长方式,要由规模扩张转向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这样一些因素来驱动它的内生增长,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他建议通过引进技术、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采购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比如,以国内市场需求作为筹码,按照市场规则,迫使发达国家向我国转让技术,放松对我国高端装备的出口管制。

  “现在国家很重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但对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上升到同样的高度。”葛俊杰表示,世界500强中包括百事可乐、雀巢、家乐福等都属于传统产业,中国13亿人口,传统产业也有很好基础,未来应该走一条传统产业新兴化的道路。民进中央姚立迎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工业基础。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就传统制造业升级提案建议:一是加快发展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由政府整合科技、培训资源,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面向地区和行业内的中小制造企业开放;二是推进制造业自主创新;三是鼓励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向会员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法律等多方面的服务。适度扩大行业协会的话语权和建议权,让其在市场引导、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就此,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王庆云表示,事实上政府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税收、金融、投资、人才鼓励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正在编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服务业第一个专项规划。另外,今年发改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国36条》提出具体实施细则并落到实处。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则表示,将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实体经济:一是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扩大建立规范董事会的企业范围,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继续推进央企重组,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国资委已经制定了中央企业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和中央企业十二五转型升级战略实施纲要。三是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央企主业管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五是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目前国资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

  过去是融资难,现在是在向融资贵、企业融不起资的方向演变。应该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多成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

  ——庄聪生

  成立由国家投资引导、吸纳社会资本的千亿元级实体产业投资基金,用于鼓励企业海外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

  ——徐晓兰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更低的增值税率。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负,有助于拉动国内需求。

  ——李东生

  现在国家很重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但对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上升到同样的高度。中国13亿人口,传统产业也有很好基础,未来应该走一条传统产业新兴化的道路。

  • 来源:东方网 作者:葛俊杰
  • 编辑:陈晓芬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