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实习生李花
“民勤(绿洲)将会在17年后消失。”2005年,这样一条互联网上传递的信息,震惊了距离家乡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千里之遥的马俊河:“自己不到40岁就有可能无家可归。”
经过一番思考,马俊河放弃了城市的优越工作、生活条件,回归沙漠瀚海边缘的家乡民勤。从投入治沙到创建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梭梭农庄,民勤人马俊河用青春守护家乡不被风沙湮没,在沙线上书写传奇。
为了留住家乡投身公益治沙
黄沙满布的天空,村民的房屋几乎要被沙土淹没,村民们用水艰难的状况愈加严重……2005年,目睹这一情景的马俊河,心被刺痛了:“民勤将会消失的预言深深地种在了我心里。我在想,等我老了,无家可归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改变始自2006年,马俊河认识了另一位志愿者韩杰荣,两人一起创立了民勤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当年4月,在马俊河和其他几个志愿者倡导下,一场通过网络募捐和网上召集志愿者到民勤种植抗旱固沙植物梭梭的活动拉开序幕,“梭梭的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每一株梭梭,能管住10平方米的沙地。”马俊河说。
活动开始的头两年,协会每年还能募集到3000多元。2009年情况变糟糕了,开春梭梭要下种了,但协会连3000元都没募集到,报名的志愿者也寥寥无几……
体验式生态公益旅游助治沙
志愿者行动没法顺利进行,之前工作赚的钱也花光了……2009年春,马俊河面临着又一个棘手的难题:怎样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到拯救民勤的行动中、怎样筹足款项。
马俊河与韩杰荣一起办起了“拯救民勤网”、开通博客“天下民勤网”,以此来记录民勤生态变化和荒漠化治理进程,希望通过互联网聚集更多人的目光,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和保护民勤绿洲的意义。
从2011年开始,马俊河的公益治沙行动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支持:杭州日报社连续3年推出“拯救民勤·绿色传递”大型社会公益行动,号召杭州市民每人捐款10元,在民勤沙漠上种一棵梭梭;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等多个公益组织也参与到了“拯救民勤”行动中来……
在获得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支持后,马俊河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倡导沙漠地区的“体验式生态公益旅游”,带领志愿者沿途参观雷台公园、文庙、红崖山水库等名胜古迹,并到民勤县夹河乡国栋生态林基地种植防风治沙的梭梭林,以期有更多人参与公益治沙行动。
发展沙产业让农牧产品走出去
“加入‘银杏伙伴’,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筹资更加方便的同时结识了各路人才,也去日本学习了种植梭梭的技术,也让我更坚信推动民勤沙产业及当地农牧产品‘走出去’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之路。”马俊河说。
“民勤虽地处沙漠边缘,但物产也很丰富,比较著名的有羊肉、枸杞、红枣等,其中,民勤羊因吃咸草而肉味不膻远近闻名。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无话可说,但怎样销售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品尝到民勤的特色产品,一直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马俊河还成立了梭梭农庄,通过电商渠道帮助当地种植户将民勤蜜瓜、红枸杞、红枣、酿酒葡萄等销售出去。
“2010年的时候,沙漠里只有邮政这一家快递公司,那个时候的主要作用还不是邮递包裹,而是给留在家里的人送一份平安信。”马俊河说。现在不一样了,伴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家快递开始覆盖民勤,像一艘巨轮承载着民勤人最好的农牧产品走出沙漠。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带动更多人致富的同时,帮助他们留下来参与荒漠化治理……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