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28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蔡昉在2016财经战略年会上表示,如果能够正确的判断形势,遵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用正确的促进方式引领它,有望实现两个“L”型的轨迹,一个是近期的,再一个是稍微长期一些的。
蔡昉指出,我们不能指望“V”字型的经济复苏,原因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不是过去能够给我们带来“V”字型复苏的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用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不断从低生产力部门转向高生产力部门,资源配置改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也放慢了。
蔡昉表示,如果还形成“V”字型,那就意味着你超越了自己的增长能力,就可能是过热的经济情况。
蔡昉认为,近中期有一个“L”型的轨迹。蔡昉认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下限,假如什么都不发生,就是正常趋势,平均为6.2%,当然每年是不一样的,是逐渐向下走的,但是没有这么陡。上限需要加上了一些可能的改革红利,如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没有那么快了,有一些适度的帮助企业的措施,甚至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带来一些劳动力供给。这些都是微弱的,不是大幅度的见效,但是可以达到“十三五”时期平均6.7%的经济增长速度。
今年经济増长实现了6.7%,如果从明年开始,改革红利逐渐显示出来,保持在今后四年平均6.5%的水平,最后的结果会逐渐向上限靠拢。如果是这样的话,和这两条上限和下限相比,实际增长率的线接近于一个中近期的“L”型轨迹。从中近期看,“L”型轨迹的取得也得靠改革红利,必须得靠改革。
那长期的“L”型轨迹是什么呢?蔡昉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非常多,很多改革都是具有这样效果的。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两条非常明显的供给侧效应,可以提高劳动力非农产业的参与率,从农业转移出来。清除了制度性障碍,劳动力会继续从低生产率部门到高生产率部门,这个称为库兹涅茨过程,这种人口劳动力的流动是改进生产率的。户籍制度改革还有需求侧的效应,就是扩大一个消费的群体。
二是“三去一降一补”,既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资源配置得更有效率,还可以提高资本的回报率,都是可以提高潜在增长能力的。当然,教育、培训、增强人力资本、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同时这些都会带来附带的需求侧的改革效应,但是更主要的、直接见效的、带来改革红利的是在供给侧。
蔡昉认为,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生育率的调整提高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等,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改革情景:不怎么改革的,改革的力度不大,按过去的趋势进行的;有一定的改革;改革幅度更大一些。第三种情况是改革力度最大,预期生育政策的调整会产生效果,未来的总和生育率会接近1.8的水平。
总之,潜在生产率是要下降的,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必然增长速度是要下降的,因为越来越需要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不同的改革的情况就会带来不同的变化轨迹,情景三最接近于一个长期的大“L”型的增长轨迹。这种能够变成“L”型的增长轨迹就是改革带来的潜在增长率的提高,也就是改革红利。
按照第三种情形,蔡昉估算,到2022年人均GDP可以达到12600美元,到2030年可以达到19000美元,到2040年就达到32000美元,到2050年就是52000美元。但这些情况都是基于最好的改革情形以及改革带来相应的成效。(中新经纬APP)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