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国土增绿打破恶性循环甘孜治沙扶贫“齐步走”

  • 发布时间:2016-05-03 06:30:0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大规模绿化全川·观察

  高原的春天姗姗来迟。4月底,甘孜州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一片片被铁丝网围起的草地,长满了半尺高的牧草。草场周边,农牧民的新家整齐排列。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半沙化地,草场周边简陋的帐篷任由风沙吹打。

  这是全省土地沙漠化趋势最为严重的区域。甘孜州的沙化土地64.96万公顷,超过全省总量的七成。全州贫困人口40余万。

  今年起,甘孜正式启动“国土增绿”行动。生态建设与促农增收将如何破题?

  □本报记者 王成栋

  A

  治沙须富民

  消除过度放牧的恶性循环

  去年底起,省林业厅正式与甘孜开展战略合作。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认为,甘孜要优先强化高寒高海拔区、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绿化。

  去年11月起,省林勘院派出30余人的技术团队,分成8个工作组对甘孜12个县(市)进行摸底,明确2016年-2020年间,甘孜将治理沙化土地20万公顷,绿化道路507公里,其他地区造林1.1万公顷。如今,第一批省级绿化资金700万元已提前下达。“造林不难,难的是20万公顷的治沙任务。”甘孜州林业局总工程师代学东介绍,截至2015年底,沙化土地接近全州国土面积的4.3%。

  甘孜的沙化土地有五种类型: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林地沙化土地和草地沙化土地。其中,草地沙化面积53.11万公顷。若按沙化程度划分,全州轻度沙化土地是49.03万公顷,占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轻度沙化,属于可治理、可控制范围。”代学东说,根据“三北”等地防沙治沙经验来看,甘孜州的沙化土地绝大部分仍有“复绿”的希望。

  理论上可行,执行起来却不易。

  与沙漠打了30多年交道的石渠县农林科技局局长何培铮说,在川西北高原治沙,除极端的自然条件外,另一个困难则是:既治沙,又能让老百姓富。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区重合的典型,甘孜州沙化土地绝大部分系过度放牧形成,“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恶性循环:过度放牧—土地沙化—草场减产—农户贫困—过度放牧。”

  前述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甘孜欲实现“国土增绿”须治沙;欲治沙必富民,“两者不结合,绿化效果很可能反复。”

  B

  市场化治沙

  农牧民“变身”管护员

  “黑土滩”,是甘孜农牧民对沙化土地的称呼。

  从1994年起,甘孜启动“黑土滩”治理。主要做法是:以牛羊粪便改良土壤,补种燕麦草、插植高山柳。植树种草22年,治沙者们发现,他们很难摆脱政府部门“孤军奋战”的尴尬。

  石渠县色须镇党委书记安世勇说,每年3-6月,他都和镇上的工作人员蹲在沙窝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就那么几十个人,全镇面积那么大,啥时候是个头?”更让治沙者们困惑的是:刚治理完的土地,羊群走上一遭就前功尽弃。

  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农牧民治沙积极性。

  答案是市场化机制体制改革。自2014年起,甘孜将防沙治沙工程中的植草造林部分单独招标,农牧民变成治沙者;引导农牧民组建合作社,承接治沙任务。“想提高老百姓投工投劳的热情,就得靠市场手段。”甘孜州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红旗一村,14户农牧民组建了打隆生态畜牧合作社,承接完成了草原生态治理示范工程860公顷的草场补种及5个人工种草示范点建设任务。

  “按工计酬,多劳多得。”前述甘孜州林业局负责人说,去年红旗一村的农牧民就通过种草等生态建设中的劳务投入,获得29.5万元收入。此外,在治沙过程中,林业部门就地购买牛羊粪等农家肥,户均增收超过300元。

  农牧民们被激发出的治沙热情,不止体现在投工投劳上。后期管护,甘孜的做法是:尝试雇佣当地农户做管护者,按面积发放生态补贴。如今,打隆合作社的农牧民,每年可以从每公顷治理后的草地上拿到75元管护费。

  预计今年,全州将有8100个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全年可增加劳务收入630万元。各地将有6300人参与治沙成果管护,预计增加管护费收入360万元。

  C

  发展特色林产

  俄色茶基地承载雪域致富梦

  “这些收入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治沙与管护中的“带薪”投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牧民的劳务性收入。但要根治“生态破坏—贫穷”的恶性循环圈,必须发展农牧区产业,让农牧民富起来。“你要处理好人和生态的关系,就得‘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根据全州各地的光热、气候和土壤条件,甘孜州林业局规划,在本次“国土增绿”中,选择在东部和北部海拔稍低、土壤相对肥沃区域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东部的康定等地打造花椒、核桃产业基地,北部则借助半高山优势发展俄色茶。“一斤俄色茶上千块,一亩地搞个十来斤就成‘万元户’了。”炉霍县林业开发总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县已建成2600公顷俄色茶基地,为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3000个。64岁的觉吾志玛家在炉霍县城附近,他说,每年俄色茶采摘的高峰期是5-8月,“忙四个月,靠着去‘掏叶子’(摘茶叶),我跟老伴每年能多挣两万元,比种两年青稞还要强。”

  甘孜州将以炉霍为中心,在道孚、白玉等7个县打造2.3万公顷俄色茶产业基地,同时借助集体林权改革、经济林木(果)权证改革等契机,推动俄色茶走上集约化和规模化之路。预计今后五年,仅种植俄色茶,甘孜每年可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只要保护好雪域高原的蓝天净土和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找到脱贫之道、致富之路。”即将结束在甘孜州林业局挂职任期,省林业厅天保中心副主任陈学军将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工作报告中。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