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助推消费升级(中)

  • 发布时间:2016-04-22 02:31:39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关利欣宋思源孙继勇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比照发达国家在中高收入阶段的消费升级经验,结合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迈上高收入阶段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结构将面临向服务引领转型这一重大调整。然而,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服务消费占比与非耐用消费品占比之间的差距依然分别存在10个(城镇)和18个(农村)百分点,影响消费进一步升级的问题亟待解决。

  需求分化影响消费全面升级

  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收入阶层和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上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造成消费升级的分化。

  1.消费能力两极分化。一方面,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消费倾向降低。2014年我国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968元,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47元,两者相差近9倍。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在收入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导致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降低,以及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从而对消费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新移民的收入水平低影响消费升级。据调查,84.5%的劳动流动人口无任何职业技术职称,在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制造业中,流动人口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也仅为21.7%。加上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同工不同酬,以及“五险一金”参加比重低等问题,都使城市新移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提升,对其消费能力的提升形成负面影响。

  2.消费意识城乡分化。我国城乡居民品牌消费和绿色消费意识呈两极化发展趋势。在品牌消费意识方面,城镇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对名优品牌商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明显高于其他商品,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并有独特风格的优质品牌。与此相反,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依旧淡漠。在农村消费市场名优、高质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假冒伪劣商品随处可见,消费者往往“知假买假”。在绿色消费意识方面,城镇居民已经普遍接受绿色消费理念,会主动选购原生态、健康、环保型产品,接受垃圾分类和绿色出行。而农村居民对绿色消费认识过于简单,大多还仅限于节水、节电等方面,缺乏深度了解,并存在误区。由于缺乏认知,许多居民对于绿色消费缺乏实际行动,仍保持旧有消费习惯。城乡居民的消费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导致消费结构升级城乡之间不平衡。

  3.消费方式新旧分化。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消费、共享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发展迅猛。然而由于受众群体较小,分布地区不够广泛,大部分居民还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消费方式,新兴消费模式发展程度依然不足。如目前分享消费模式大热,“Airbnb”、“优步”、“滴滴出行”和“回家吃饭”等吃、住、行领域共享软件发展迅速,但其消费群体还主要集中于青年、高知人群,消费人群明显不够广泛,发展地区尚局限于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基本还没有普及。此外,目前我国居民参与循环消费比例低,碍于“面子”问题等传统思想,对二手产品较为抵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像在国外随处可见的二手店,在国内就相对较少。即便是在一线城市,二手店发展也相当缓慢,甚至有逐渐萎缩的态势,市场需求量低。2015年1~7月,我国二手车销量同比增长5.4%,与新车相比,二手车销量仅为新车的40%,但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二手车销量远大于新车。新型消费方式尚需要被消费者接纳。

  有效供给不足制约消费升级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供给却未能有效跟进,市场供需脱节、企业创新不足和产业体系不完善制约消费升级。

  1.市场供需脱节。一方面,生产与消费脱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依靠“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投资驱动模式,生产不以消费为导向,而是为了GDP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反而被忽略。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导致产业结构未能实现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使得很多消费领域供给存在低端过剩,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供给呈现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流通与生产消费脱节。流通的存在本就是为了解决产销分离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时间、信息、商品所有权及价值上的不对称。作为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流通不仅可以满足消费,也可以通过消费者反馈来引导生产。然而,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我国流通企业缺乏准确发现消费需求变化的能力,也无法将需求端的最新信息及时反馈于供给端,从而导致流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2.企业创新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低下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提升。在新兴消费市场拓展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人口年龄结构改变以及居民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供给端对这些趋势并未做出敏锐反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居民享受型消费需求。在传统消费品质提升方面,国内制造的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依然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尤其在一些高端产品的开发方面,70%的技术要靠外源技术,重要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关键新材料80%依赖进口。相比简单模仿、增加劳动力获得利润,通过科研投入进行创新周期长、见效慢,许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的追求,研发投入偏低,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此外,由于企业过分追求速度和效益,而缺乏追求品质的“匠人精神”,对于细分市场和产品细节关注不够,导致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产业体系不完善。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一是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多年来,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作为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运作,如教育、文化等行业行政管理色彩重,市场准入限制多,行业垄断现象突出,市场竞争严重缺乏,抑制了服务消费的增长。二是服务业发展规范化程度低。我国生活性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范围较窄、服务质量不能保证、高层次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发展不规范等问题。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和长效发展机制,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差,职业经理人队伍和专业培训滞后,比如养老服务就因为缺少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的保障而面临发展困境。三是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服务消费的意愿不断增强,但因为网点不足、消费不便,抑制了居民的服务消费。如当前消费者的绿色循环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但深入社区的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尚未有效覆盖,使消费者无法实现垃圾分类和废旧物品回收。

  市场环境欠佳阻碍消费升级

  消费设施发展不均衡、市场主体诚信缺失等问题使得消费便利不足、消费风险增加,从而抑制居民消费热情,不利于消费升级。

  1.农村流通和服务设施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但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基础设施依旧相对薄弱。流通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消费升级。一是农村消费品和农产品市场商业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不到大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过于简单原始,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与交易相匹配的服务设施建设缺失。二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餐饮环境和卫生条件差,旅店数量少且档次低,理发、沐浴、幼教、养老等服务设施缺乏,教育培训、回收循环等服务设施则更加鲜有。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加大。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截至2014年12月,城乡普及率相差34个百分点,这也导致农村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较低。

  2.消费安全和消费权益难以保障。消费升级的基础是消费者敢消费、放心消费,然而当前消费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隐患。一是假冒伪劣商品依然充斥农村市场,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山寨商品,还有过期食品、三无产品等假冒伪劣商品,在一些农村集市商店寻常可见,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不乐观。二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前,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规范和监管力度不足,服务消费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无证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现象突出,坑蒙拐骗等不正当交易行为依然存在,虚假宣传和不合理条款时有所见,导致居民在进行服务消费的过程中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三是信息消费安全保障尚需提高。消费者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网络欺诈、知假售假、电商平台肆意删单、个人信息外泄等问题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的投诉持续不断,2014年网购消费者投诉总量是2007年的四倍。信息消费安全问题亟须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来解决。

  3.产品和服务标准国内外不对接。国内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技术基础与先进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出口和内销标准内外有别。首先,我国产品和服务所执行标准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标准有差距。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有两万多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9000多项,占比仅为44%,还有相当一部分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甚至有部分抵触,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其次,在标准执行上,由于产品和服务质量检查通常采用送检和抽检方式,我国上市产品的品质往往达不到标准规定水平,服务质量更取决于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再次,生产企业和管理机构对于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因为出口商品尤其是出口发达国家地区的产品要遵照目的地国的标准,产品制造流程更加严谨,加工管理严格,质量上一丝不苟,与内销产品品质产生鲜明的对比。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