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远的村子,也要让娃出生在医院
- 发布时间:2016-04-19 22:30:35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十年前,冯召兄的第一个孩子被生在了去往县医院的颠簸山路上。没有产前的准备,也没有医生接生。万幸的是,母子平安。
冯召兄的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羊沙乡新庄村,到最近的县城开车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长期以来,这里的女人从怀孕到生产靠的是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大多生在自家炕上。身患佝偻病的冯召兄当年是村子里为数不多准备到医院生产的孕妇。
2015年,冯召兄再次怀孕。村医找到她,劝说她定期到乡里的卫生院做产检,到有接生条件的医院生孩子。
冯召兄不识字,不清楚“做那么多检查有什么用”。但当村医告诉她,如果加入CCT项目,可以领到现金补助的时候,她动心了。
从怀娃到生娃,引导式补助
CCT是英语ConditionalCashTransfer(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缩写。针对中国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以下简称CCT项目)是中国商务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开发、选点并实施的帮扶项目。自2013年起,云南、甘肃和四川陆续开展了CCT项目,尝试以现金资助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支持,促进项目地区妇女儿童对妇幼保健及相关服务的利用。
2013年4月,甘肃省商务厅、卫计委等多部门协调,将CCT项目试点定在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冶力关镇、城关镇和羊沙乡。临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平均海拔2200米。在三个试点乡镇将近4.5万人口中,6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
虽然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负担孕产妇在乡卫生院产检和生产的全部费用,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条件仍参差不齐。羊沙乡的卫生院不具备做B超、生化常规和住院分娩的条件,而当地女性更是对科学孕检和生育的重要性知之甚少,CCT项目来得恰逢其时。
冯召兄在村医的帮助下加入了CCT项目,立即拿到了100元补助。与上一次怀孕只检查了两次,生产没来得及赶到医院不同,这一次,她在临潭县妇产医院按时完成了怀孕早、中、晚期的5次产检,并于2015年11月顺利生下一个女孩。
现在,完成了产后访视的冯召兄已经从CCT项目中领取了640元的补助。如果她能够坚持母乳喂养至孩子半岁,孩子在1岁前按时接受4次体检和7种疫苗接种,她将一共拿到1000元的补助。
正如项目所预期的,除了现金补助外,冯召兄有了更多收获。“这次怀孕,我才知道以前的想法和做法很多都是错的。”冯召兄说,“不像上次,难受也不知道该去医院,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
思想变化,再偏远也要按时产检
对于从2010年就开始在羊沙乡卫生院工作的李俊发来说,感触最深的不只是个体行为的改变,还有乡里人群体思想上的变化。“老一辈七成人不识字,年轻一辈大多也只是小学或初中文化,让大家了解妇幼保健的重要,不仅要做年轻孕妇的工作,还要做他们家里人的工作。”
“不过,现在人们的想法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对孕妇和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视。”李俊发说,“即便再远村子的孕妇也能按时到乡卫生院或县卫生院做产检。”
临潭县妇幼保健站副站长王燕琴介绍说:“3年来,CCT项目试点的3个乡镇已有898位孕产妇登记入册,占新增孕产妇总人数的85%以上。妇女和儿童的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2013年之后,再没有因分娩死亡的孕产妇和生在家里或者山路上的孩子。”“我们传播了健康的思想,培养了这里妇女和儿童健康的习惯。因为CCT项目,贫困地区的孕产妇和儿童可能有新的命运。”王燕琴说。
精准帮扶,带来的可能是新命运
家住冶力关镇三公里外葸家庄村的石春芳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想起两年前的孕产经历,石春芳还有点后怕。她患有孕期高血压,临近预产期时突然晕厥,手脚抽搐,被诊断为产前子痫。如果不是产检有所防备,一直住院观察,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石春芳的女儿已经一岁半了,活泼好动,在自家正在翻盖的砖瓦房前跑来跑去。石春芳从CCT项目中领取了950元补助,她都用来给女儿购买营养品和玩具。
截至2016年3月31日,CCT项目在试点地区共发放补助金5663770元,13134名妇女儿童受益。作为项目的主要设计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高级项目官员林菲说:“国际经验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减贫手段。”
“甘肃省有471万贫困人口,甘肃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全部实现脱贫,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任福康一直参与协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甘肃省的各项帮扶活动。他认为,CCT项目对贫困地区妇女和儿童进行的精确识别、精确管理和精准帮扶,在扶贫工作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举措。
任福康说:“中国商务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项目,希望能够从中积攒经验,今后在其他社会领域作类似的尝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