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高建平:我国银行业或面临“资本紧缩”风险

  • 发布时间:2016-03-06 10:2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春晖

  3月3日起,2016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呼吁关注重视并采取措施防范商业银行“资本紧缩”风险。

  “资本紧缩”是指由于资本充足率约束,引起银行信贷供给紧缩,在特定时期显著低于经济发展对信贷的正常需求,制约经济增长。高建平表示,“资本紧缩”不仅意味着信贷紧缩,在我国,债券绝大部分为银行持有,也意味着正在大力发展的债券市场同样面临紧缩,从而可能导致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他认为,有五个方面的现象可以看作是我国银行业可能将面临“资本紧缩”风险的前兆:

  一是静态资本充足率不宽裕。2015年三季度末全行业资本充足率13.15%,一级资本充足率10.9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66%。虽高于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但已不宽裕。金融机构在月末、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一般都需要努力调节,比如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才能达标。

  二是资本补充的外源渠道日益萎缩。自2009年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周期性的资本紧张,需要每1~2年进行一轮外源资本补充,当前银行业市场估值偏低、不少银行PB跌破1,我国银行业继续利用资本市场外源补充资本的渠道日益趋窄。

  三是内源资本补充捉襟见肘。银行自身利润积累是银行资本补充的最主要渠道,倘若未来银行利润增速进一步放缓,单靠银行自身利润积累,将连仅仅维持当前的资本充足率不下降都难以支撑,资金紧缩效应会很快出现。

  四是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快速消耗资本。与增量资产在给定100%的风险权重下仅消耗10.5%或11.5%的资本不同,存量资产一旦形成不良,则需要100%的附属资本全额冲抵。不良资产所消耗的资本是增量资产所需资本的10倍左右。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趋势明显,对资本构成巨大消耗。

  五是信贷资产常态化出表机制仍不健全。银行维持资本充足率一靠补充资本,二靠控制资产规模。在信贷规模保持一定增速的情况下,后者要求形成常态化的信贷资产转出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机制,即信贷资产证券化。然而,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商业上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在高建平看来,防范和化解“资本紧缩”风险,要从五个方面下手:

  一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困难,主要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所致,其中企业利润率下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周转率骤降所反映的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困难等,财务成本并非主要因素。面对当前困难,应鼓励银行与实体企业良性互动,着重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在定价上应允许银企双方按市场原则自主协商、合理定价。

  二是加快信贷资产有效流转。应尽快消除当前制约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强信息披露体系建设,鼓励更多类型的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参与,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继续创新产品,开展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提高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科学引导银行优化信贷投向、强化资产质量管控。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例,在当前经济结构深入调整时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并不是每家银行都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议将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调整为激励性要求,即对达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银行,由财政给予相应补贴,对小微企业贷款更高风险进行一定补偿。

  四是鼓励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国家最新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放宽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标准,鼓励金融企业加快核销速度,及时处置不良资产。但相应的税收政策并不配套,遵照新办法核销的贷款仍然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建议修订相关财税政策,在不良核销税前列支、不良贷款认定等方面赋予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减少税负,真正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资产核销。

  五是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建议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规,逐步放开分业经营的限制,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提升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