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神州酿团圆

  • 发布时间:2016-02-06 06: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国,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活动。中国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与宗教观,透过不同的节庆不同的习俗,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当我们了解中国的节庆文化时,便是走进了国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春节,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无论平时如何松散,只要到了春节,“回家过年”便成为思乡游子的共同心愿。近些年来,每到春节时所形成人口大流动,是世界各民族罕见的文化现象,这便是通过节庆来加强族群群体之间的民族认同感的极好例证。在节日期间,祖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中国地广人众,南北东西生活习俗差异较大,虽同为过年,但不同地区的民族和不同人群过年的活动都是各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且带着浓浓的地域特征。

  北京

  那些古老的庙会

  过年对老北京人来说,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便是春季期间的赶庙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近郊计有700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各大小寺庙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庙前设有集市,称作庙会。赶庙会既是老北京人春节期间外出的一个重要活动,也是一个购物交易的重要方式。北京庙会以白云观、隆福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白云观庙会,也称为“燕九节”,是北京传统庙会之一。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金代的太极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公元1227年全真派创始人长春真人丘处机羽化于此,后来,民间开始谒庙上香,演变成“燕九节”,白云观庙会由此而来。白云观庙会以时间长(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宗教特色浓厚(正月初八日“顺星”,即祭星,此日香客们朝拜星神,以求一年平安吉祥;正月初九日庆祝“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八夜的“会神仙”,神仙化身凡人度有缘者;“宴邱会”,观内举行盛大法会,纪念丘处机),香火旺盛而著称。除此之外白云观庙会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和物资交易。1958年沿袭数百年的庙会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停止了活动,一直到2005年白云观庙会才得以重新开放。

  隆福寺庙会是北京过去著名的民间大庙会。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2年),清雍正元年重修。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意,香火极旺,所以这里的庙会人气极旺,居北京五大庙会之首。清代,每月逢农历初一、初二、初九、初十开庙会。1930年起改为阳历,每月开庙12或13天。每逢庙期,人流如潮,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土特名产,吃到各色各样的北京风味小吃,还可观看民间戏曲。这实质上已是一个集宗教、商贸、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大型民间交往活动场所。1949年后,政府将摊贩等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设立固定摊位,独立经营,取名为“东四人民市场”。现隆福大厦成为商业大楼,而隆福寺已荡然无存,隆福寺庙会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也是北京庙会的代表。自元代以来,以东岳庙为依托,逐渐形成了融宗教、商贸、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民俗景观——庙会。到了近代东岳庙会主要以祈福纳祥,祈福禳安的“福”文化为核心。其活动有戴福还家、打金钱眼、摸铜特等。1949年后逐渐沉寂,直到1999年才又重新恢复开放,2002年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成功过渡为“北京民俗文化节”,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阆中

  春节自此来

  你知道吗?春节的发源地是四川阆中古城。

  阆中市,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在此孕育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伏羲在这里观景象、演历法、创八卦、立元旦、初定春节,因而被誉为农神或春神。历经夏商周秦,中国历法仍未统一。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阆中人落下闳是民间一名优秀的历算学家,在前人历法的基础上由他创制了《太初历》,较为科学地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并分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中原地区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的历日制度,即岁末一天为除夕,次日为春节。春为岁初,元和旦都是开始,故而春节又称元旦,表示一年之始,是岁之首。历时2000多年未变,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除宣统年号,改为西历纪元法,把西历1月1日称为“元旦”,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以示区别。

  为纪念伏羲和落下闳,2009年中国民俗学会将阆中命名为“中国春节之乡”,阆中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春节的发源地。

  晋中

  永不熄灭的社火

  春节是汉民族作为一个古老农耕民族在岁末年头,季节转换的一个关键过渡时期,是秋收已过春播未到而进入冬眠的休养期,也是一个最悠闲的时期。故而各种祭祀活动和民间娱乐活动在农耕文明时代也就自然放在了这个时间段。民间社火,即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广大地区的汉族民间春节期间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其起源很早,大约在商周时期便有了对土地和火的原始崇拜和祭祀性活动。“社”即为土地,社稷就是国家土地。“社”就是土地之神,“火”就是“火祖”,即火神。火神给予人间温暖、熟食和光明。这样,人们出于对远古图腾的崇拜,也为了显示神灵的伟大,便以各种面具赋予其神威,配以音乐和舞蹈的方式祭土神与火神。这便是把古代的傩戏、傩舞与社火戏有机融为一体,逐渐形成的“民间社火”。崇拜社神与火神以牛羊为牺牲祭供神祇,以傩舞为形悦神,同时也悦己,从而祈求土神和火神保佑苍生平安,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避害。

  汉晋至隋唐,还以大傩戏等方式来祭祀天地和火神、水神、风神、雷神、云神等。直至宋代傩逐渐为社火所相融并逐渐替代。且社火在民间得到了极大发展,汉民族的民间社火已逐渐包罗万象,社火由祭祀、巫术、百戏、乐舞、杂耍等组成。

  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社火表演,四乡八寨,相互串联,相互比赛,共同表演。既祈福神祇保佑,又作为民间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送戏到村,愉悦人民。

  山西晋中的社火,传承历史悠久,社火戏繁多,计有七大类二百余种,如抬棍、背棍、撅棍、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旱船花灯、锣鼓八音、架火等。节日期间还要举办大型灯展,精品社火街头游演,架火焰火晚会等,被公认为“中国社火之乡”。晋中百姓乐此不疲,代代相袭,辈辈相传,守护着永不熄灭的“社火”。(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范建华)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