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吃上旅游饭 摘下贫困帽

  • 发布时间:2016-01-17 04:20:2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阅读提示

  四川既有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有山大沟深“蜀道难”的贫困山区,在青藏高原边缘、大小凉山、秦巴山和乌蒙山等地,还有490多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如今,旅游业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这一局面。四川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50万人以上,旅游业在扶贫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

  目前,旅游产业已成为四川省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不仅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还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为探寻这一变化,记者近日深入四川贫困地区实地调研。

  如何入手——

  创建旅游扶贫试验区

  小青瓦、木花窗,凸显着川东北民居风味的“巴山新居”,或组团在蜿蜒的青石板路旁,或散“种”在河畔丛林深处……走进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感受到的是乡情,铭记住的是乡愁。可谁曾想到,在2012年前,当先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

  是什么让一个贫困村发生了这样的蝶变?村民贺军告诉记者:“是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以新村建设发展起的乡村文化旅游,扮亮了村庄、搞活了经济。”

  记者了解到,2010年底前,在平昌县,与当先村一样的“空心村”还有很多,从平昌农村10.9万户亟待改造的危旧“土坯房”这一数据中不难发现,平昌县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对当地大多数村民而言,致富似乎是一种奢望。2012年,巴中市大力建设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平昌县开始推行连片扶贫开发,以旅游为扶贫突破口,树立“全域旅游”的思路,以丰富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依托,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百姓生活日益富足。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21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7亿元,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节假日里游客多。我家办的农家乐,光是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还请了两名服务员帮忙。”说起乡村旅游,元山镇中岭村村民罗家辉笑着告诉记者,一年下来收入二三十万元没啥问题。“平昌县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给咱老百姓真正找到了一条增收的路。”

  平昌县靠旅游脱贫不是个例。近年来,四川省已推动巴中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藏区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推动建设秦巴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探索乌蒙山片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在黑水县、稻城县和雷波县开展省级旅游扶贫机制创新试点建设,启动实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民脱贫增收与旅游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四川通过创建旅游扶贫实验区,探索出多种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把旅游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步推进,确保贫困户分享到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精准扶贫。仅2014年,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就实现旅游总收入2401.4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9%;同比增长28.2%,比全省增速高2.2个百分点;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钱从哪来——

  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用旅游“啃”动贫困,如此大动作,四川除了创建旅游扶贫试验区给予政策性支持,还在资金上进行重点帮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说,为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投入,四川每年安排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70%用于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重点扶贫区域的旅游项目。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在四大片区就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投资879亿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

  财政资金毕竟有限,旅游扶贫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一直在做银企对接、银旅对接,支持引导企业、百姓投资旅游。”郝康理介绍说,近年来,四川省采取招商引资、引进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扶贫,仅2014年就引进社会投资1318亿元。

  成都天友旅游集团就是其中一家。2012年,绵阳市平武县政府与天友旅游集团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建设白马王朗文化旅游项目。天友集团除了景区开发的投入外,还建立了门票收入分成机制激发农户创业热情。与扒昔加社签订《景区门票收入分成协议》,约定将门票收入的10%分给村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白马老乡真正享受到实惠后,发展旅游业的热情更高了。

  杨林是平武县亚者村详述加寨的白马人,也是寨子里最早看到旅游商机的人。43岁的杨林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离九寨沟比较近,2012年以前,我也搞过旅游接待,可是由于住宿客房没有网络和卫生间,那时来此旅游的游客都是零零散散的,生意很不好做。现在不一样了。路也修好了,也有WiFi了,游客也多了。仅2015年国庆期间,我家旅游的纯收入就有10万元。”

  “这主要得益于县里实行的‘银政企’三方合作的旅游扶贫模式,也就是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共建。”平武县扶贫局副局长周明说,在旅游开发中,金融机构的深度介入也为白马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据了解,中国进出口银行给景区提供6.9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期限长达9年;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设立“支农再贷款支持生态旅游建设基地”,为村寨农户提供期限长达7年的扶贫专项贷款1000万元,并进行统一授信,额度最多的达7万元,最少的也有3万元。

  天友集团副总经理臧凡说,这就是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一个共赢的局面。老乡富了,企业盈利了,政府扶贫工作也到位了,银行也不用担心贷款收不回了。自2015年9月以来,四川凉山州政府与成都天友旅游集团签订了凉山旅游资源开发协议。“白马模式”将复制到泸沽湖、螺髻山等贫困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中。

  据了解,四川为支持旅游业的大发展,还开通了旅游项目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税收、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湛东升表示,他们紧扣四川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结合全省片区扶贫规划,编制了秦巴山片区和高原藏区的旅游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引领全行旅游金融业务发展的示范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和发达地区援建旅游项目的落地金融服务。截至2015年7月末,四川农行旅游行业贷款余额达59亿元。

  造血能力如何增强——

  多业融合“抱团”发展

  四川省认为,做旅游,不能关起门来做生意,要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灾后重建、藏(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强规划衔接,深化产业融合。

  阿坝州汶川县在“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产业定位由“工业、农业、旅游”调整为“旅游、特色农业、工业”。短短两年间,水磨、映秀、三江等地由破旧的工业小镇变成了景色如画的旅游小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让当地百姓在幸福大道上阔步向前。

  “5·12”地震前,宋祥丽是汶川一家硅厂的职工,一个月工资也就1000多元。产业转型过程中,她开了一家“川江渔府”火锅店,成为震后首批吃上旅游饭的人。“刚开张的时候游客不多,自从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水磨古镇举办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就算是淡季,一个月纯收入也过万元。”宋祥丽说。

  目前,四川正在创新旅游扶贫机制,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促进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形式的实施,形成“企业牵龙头、龙头联农户”的运作模式,整合各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业内人士认为,四川按照“产业带动旅游、旅游反哺产业、三化带农业”的发展模式,盘活了全省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功能,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仅泸州龙洄酒庄,自2014年建成以来,就实现庄园综合旅游收入近600万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通过从事度假区公益性岗位、旅游企业务工、自办客栈和农家乐等方式,使280余名农民实现就地就业,直接带动附近村民靠旅游平均增收800多元。

  旅游扶贫不仅要不断拉伸其产业链条,更需要培养人才,旅游扶贫这盘棋才能越下越活。郝康理表示,旅游扶贫要在政府扶持和引导下,以地方特色为主,农民唱主角,实现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双赢。特别是要帮助当地百姓提高旅游服务技能,充实旅游服务的相关知识。

  记者注意到,四川省旅游局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设立乡村旅游培训专项经费,采取“送上门”“派出去”等方式,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培训。2015年,全省组织实施3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交流计划,以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传播推广乡村旅游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和践行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之路。

  郝康理表示,做强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增收致富。四川要利用好旅游扶贫这个抓手,让旅游发展到哪里,百姓就脱贫增收在哪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