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旅游扶贫看武隆

  • 发布时间:2015-12-12 09:33: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邓俐

  12月7日,天很冷,重庆市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村民贾万春夫妇在家围着火炉拉家常,准备开启“冬眠模式”。

  而这样的清闲在前几年却是一种奢望,即便大雪纷飞,也要外出找活干求生活。

  “都是旅游带来的福音哦。”贾万春感概地说,“旅游饭”确实香,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仅今年夏季就挣了近10万元,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开销足够了。

  贾万春的脱贫不是个例。

  经过多年努力,地处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隆,已成功探索出“旅游+片区开发”“旅游+文体”“旅游+农业”“旅游+商贸”等“旅游+N”的发展模式,在“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战略指引下,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实。如今,县域全境的2901平方公里260多处景区景点串珠式闪亮,一个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世界级大公园——中国武隆公园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连起来做旅游

  今年10月,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女山镇又火了一把。

  然而,曾经的仙女山镇,是名副其实的“鸟都不生蛋”的山旮旯。

  十年前,仙女山镇建成区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300人,交通落后、地势偏远,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高达45%,是全县最穷困的高海拔乡镇。

  因为穷,女子大多外嫁他乡,男子要么外出当上门女婿,要么成为留守老光棍,50岁村民黄和良就是其中之一。

  “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呀。”黄和良的梦想就是山里人的梦想,更是全县人民的梦想。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却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武隆人在深思。

  “我们是山区,青山绿水就是财富,‘卖空气’!‘卖风景’!让旅游带动群众增收!”发展旅游、旅游富民,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2007年、2010年,武隆县相继拿下“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两块金字招牌,更加坚定武隆“旅游富民”的强劲步伐。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发起“全民营销”,全县26个乡镇、128个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体总动员,组建了16个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和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开展组合营销。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开展“全民服务”。“游客是上帝”“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和事事系发展”的理念入脑入心,书记、县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人人都当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游客满意度连年位居重庆首位。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建设“全域景区”,累计投资200亿元,高品质开发仙女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洞、芙蓉江等一批景区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等“五城联创”。

  为了旅游富民,武隆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县财政每户补助3-5万元。同时,还鼓励组建旅行社、酒店、旅游服务公司等旅游企业。

  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景区品质、行业管理、品牌营销、旅游业态”等工程,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旅游辐射带动力度和效应日益增强,形成全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共振与和鸣。

  旅游地产开发商来了,游客多了,仙女山镇周边的农家乐多了,卖土特产、跑运输、在景区谋职的农户多了,有人打趣地说:“在家门口,摆个小吃摊就能挣到美元了。”

  黄和良也尝到了甜头,不仅甩掉“老光棍”的帽子娶上了媳妇,还依靠旅游开发,搬进了仙女山镇黄家大湾两层楼的巴渝新居,开起了农家乐,不愁客源、不愁收入,一年赚个20来万元轻轻松松。

  黄和良的好日子实现了。仙女山镇石梁子村村民贾强俸也享受到了仙女山旅游片区大开发带来的红利:宽敞的旅游环线公路修到家门口,利用优越地利条件建起了种兔场、养蜂场,道路沿线种植的大片葵花园还吸引游客前来拍照留影买蜂蜜。

  “蜂蜜价格从100元/斤涨到现在150元/斤,不愁销,今年能有上百万元的效益。”提到现在的生活,贾强俸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几年的旅游景区大开发,累计带动3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武隆人摆脱了只能守着“七山一水二分田”受困的窘境,乘着“旅游富民”的东风,搭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

  如今的仙女山镇,建成旅游区面积已达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夏季度假游客每天超过10万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昔日的山旮旯贫困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美小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目前,按照“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4个旅游黄金廊道逐步形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已经建成。

  旅游片区开发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合起来抓扶贫

  “没有不想脱贫的老百姓,也没有不能脱贫的老百姓,只有对扶贫缺乏认识和能力的干部。”县委书记何平说,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不仅要让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而且要让真扶贫、扶真贫、会扶贫的干部队伍、社会力量越来越壮大,逐渐成为武隆持续脱贫的重要力量。

  持续增长的武隆旅游人气,让关注武隆的各级部门多了,来武隆走一遭的明星名人多了,除了对美丽的风景赞不绝口之外,淳朴的武隆民风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旅游来带动扶贫机制创新在武隆有了成熟的时机和实践的基础。

  为了把扶贫资金使用好,武隆一方面积极引入各类旅游扶贫发展资金,一方面加强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灵活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和手段强化扶贫开发。

  县里把扶贫、交通、饮水、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打包使用,集中投入仙女山片区等试点区域,大大提高了试点区域综合开发的效益。

  在何平眼中,仙女山镇就是一座项目资金打组合拳共同发力崛起的现代新城。目前,仙女山片区已完成各类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不断升级优化。

  嬗变的,不仅仅是仙女山片区。

  如今,通过旅游带扶贫的资源整合机制,白马山片区的原始森林逐渐被大家知晓,随着钓鱼节、茶文化节等乡村旅游节的举办,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接踵而至;桐梓山片区随着世界自然遗产后坪天坑的打造,后续造势、旅游服务也越来越强;杨柳山片区也实现了公路通畅,产业跟上。

  除了扶贫资金还有扶贫资源。要利用好扶贫资源,就离不开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

  武隆旅游扶贫受到了国家水利部和山东省济南市等国家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

  “多亏了济南市的帮助,为我们修好了路,改善了生活环境,我们才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只要家中来客,白马镇豹岩村村民程阳连都会向客人这样感叹。

  2010年12月,济南市与武隆县签订东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从此,济南市与武隆县携手并进,在政府财政援助、干部挂职扶贫、招商引资援助、农业产业援助、旅游营销合作、社会各界帮扶六个方面,投入对口帮扶资金350万元,援建了白马山片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搬迁农户住房主体工程325户,完成搬迁1085人,改扩建公路,新建蓄水池、排水沟、移民点街道广场,完成变压器、电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火炉镇云峰村受到的帮扶很实在。2014年,贫困的云峰村得到了国家水利部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修建了“活井人饮工程”和“白岩氹人饮工程”,不仅让近200户村民告别了靠天喝水的日子,还坚定了全村发展脆桃产业和乡村旅游的信心。

  近几年来,水利部以“行业扶贫”为抓手,累计投入14亿元的水利建设资金,兴修水利;济南市带着“东西扶贫协作”的任务,提供绿色农业技术,助推旅游经济;重庆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为武隆完善基础设施,拓宽基础产业,开展产业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素质。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实现脱贫帮扶无“死角”,武隆不断在努力。

  县委组织全县12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了26个扶贫集团,由相关的县级领导作为负责人,重点从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上谋划,对口帮扶26个乡镇的89个贫困村和经济发展落后的40个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6000余人,对贫困家庭实现“一对一”和“一对多”结对帮扶。

  为了把各处扶贫资源利用好,武隆还利用各种手段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武隆扶贫爱心网”是为急需帮助的人和爱心人士搭建的爱心平台。登陆这个网站,“紧急求助”“爱心捐赠”“扶贫项目”“项目公示”等各类扶贫信息应有尽有。

  这是全国首个扶贫爱心网站。自2008年以来,已有1000余位爱心人士通过“武隆扶贫爱心网”结上武隆农村“穷”亲戚。目前,已有1000多万元的物资通过该平台送达急需帮助的人手中。

  白马镇板桥村11岁学生张越飞就通过扶贫爱心网,结识了一位县城的韩爸爸。去年小越飞的妈妈过世,韩爸爸不仅送来5000元安葬费,还每学期资助1300元生活费。此外,韩爸爸还主动推荐空气清新的板桥村,发起周末自驾乡村旅游活动,带来了“李妈妈”“张爸爸”,通过购买农产品等方式,间接帮扶像张越飞一样的贫困学生。

  融起来搞产业

  然而,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观赏游留不住游客的脚步,武隆很清楚,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必须围绕“休闲、度假、观光”定位,按照“文旅融合”思路,丰富和延伸旅游业态。

  2012年4月,武隆深入挖掘地脉、文脉、人脉,成功打造了以“川江号子”为主题、传承巴渝文化的“印象武隆”山水实景演出,让游客品味到了武隆旅游的深厚内涵。

  “腰杆子往上挺哟,嘿咗、嘿咗……”“印象武隆”中传唱了千年的川江号子,不仅唱出了山区农民在恶劣自然生态条件下的艰苦生活,更唱出了武隆人面对困苦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在发展旅游时,武隆人不仅具备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更有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灵活思路。

  而“印象武隆”不仅更形象更深入地宣传了武隆形象,还带动了周边农民脱贫致富。

  仙女山镇大坪村村民刘竹就是一个典型。今年20来岁的刘竹因为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在家,担当起操持家务的重担。

  2011年,“印象武隆”在大量招聘演员,淳朴自然的刘竹幸运入围,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每天晚上都准时出现在“印象武隆”的演出现场。

  演员工作不仅为刘竹带来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渐渐提高了刘竹的思想素质,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贫困的窘境一去不复返。

  在“印象武隆”近300余名演职人员中,有近200人是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印象武隆”只是武隆文化与旅游联姻的“产物”之一。

  在武隆,文旅联姻的成功典范不胜枚举。

  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全国森林旅游节、仙女山露营音乐节、仙女山风筝节等大型活动,已成为武隆的文化旅游品牌,全县的文化产业产值已突破3亿元。

  为了让旅游资源带动更多普通农户,武隆县不仅把游客吸引进景区,而且创造条件让游客“停下脚步”,走进商旅店铺、走近农家小院,不断拉伸“旅游扶贫”的产业链条。

  首先,以乡土文化为“卖点”,让游客上门扶贫,成效明显。

  沧沟乡、火炉镇等乡镇因地制宜、适时开展的西瓜节、桃子节、菜花节等特色节日,加上打糍粑、摸螃蟹等“土”活动,十足的农味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吸引游客慕名前往、口口相传。与此同时,鸭江老咸菜、羊角猪腰枣、沧沟西瓜、双河蔬菜、火炉脆桃、高山老腊肉、土鸡,甚至洋芋疙瘩等“土货”也成了游客眼中的宝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鼓起了贫困农户的腰包。

  其次,鼓励游客组织小型文化活动,既扩展了农民眼界,又提高了服务品质。

  每年夏天,双河乡木根村、和顺镇打蕨村、铁矿乡百胜村等都会有一场主题相似的消夏纳凉文艺晚会。参加演出的都是来此度假纳凉的游客,他们中有退休工人、教师、干部,因为度假聚到一起,热情组织一台晚会,为当地的村民送上文化大餐。

  “来度假的游客不是一个简单的小群体,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会更加坚定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念。”县长贾建国说,文化加上精神扶贫,会提高农民的内生动力。

  贾建国还说,如今,石院天坑民俗村寨、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印象小镇、仙女天街等又一批创意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武隆;懒坝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公园、仙女山国际户外运动营地等项目建设加快;还将打造“印象武隆”姊妹篇,建成国际户外运动基地、儿童游乐基地、新兴文化产业基地、科普教育动漫基地、养老养生基地,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倍增效益。

  创意文化项目将留住更多游客的脚步,而成千上万游客的涌入又将为扶贫注入新的动力,“文旅联姻”带来的可持续发展、“1+1>2”的扶贫效益日渐凸显。

  带起来“强富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景区周边的农户可以便利地抓住旅游资源发家致富,那些相对较远、旅游资源又不是那么明显的农户,该如何脱贫?

  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莺乡复兴村45岁村民徐国友家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上,几公里荒无人烟。因为人少,很多林间空地闲置了。徐国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土质和气候条件,每年轮流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等蔬菜。

  种菜能脱贫吗?徐国友犹豫过,但当得知“武隆高山无公害蔬菜”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而且还卖到香港去了,徐国友顿时眼前一亮。

  “因为是品牌,而且错峰上市,所以卖价还可以。”徐国友说,今年流转了250亩菜地,毛收入50多万元,减去人工、农资费20来万元,纯收入应该有30多万元。

  同一块地能挣到原来的2倍甚至3倍收入,徐国友笑了。

  与徐国友一样尝到品牌甜头的还有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农业社的村民。

  2009年,重庆冠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天尺坪,流转土地并鼓励周围的村民种植茶树。短短几年时间,天尺坪高山茶叶园区从最初的3000亩,发展到现在的6400多亩,还成功打造了“高山有机红茶”品牌。

  在这里,村民靠山吃山,除了土地流转有收益、园区打工挣外快,还开起了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的天尺坪,以茶叶产业为基础,借助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建成茶山小镇居民点,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林间步道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完善,不仅改善了山上群众的居住条件,还引来无数重庆城区游客游茶山、体验采茶乐趣、品尝地道农家菜,帮助当地村民找到新的增收路子,也改善了白马山旅游环境。

  “乡村旅游是农旅融合的最佳方式。”武隆县副县长何林介绍,发展乡村旅游,能直接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改变贫困现状。全县26个乡镇已启动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把传统村落、农民新村、民族村落、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星级农家乐、家庭公寓、商品销售、特色美食……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参加旅游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延伸和拓展。截至目前,发展农家乐1425家,特色餐馆、特产店、旅馆及家庭公寓2600余家。

  “休闲旅游与农业向来是伴生品。”贾建国告诉记者,武隆依托自然生态条件发展高山蔬菜、茶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流转、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了白马镇天尺坪、和顺镇打蕨村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促进贫困村民增收。

  而这一切的变化,无不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

  据悉,十三五期间,武隆县将继续按照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的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赶超发展的理念,全面融入全市全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为载体,突出抓好知名旅游品牌、特色旅游商品、绿色有机产品等开放性拳头产品,吸引游客来武旅游。

  “做强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让普通农户老百姓增收致富。”何平说,武隆将紧紧利用旅游扶贫这个抓手,在做大做强旅游事业的同时,让更多贫困农户分享旅游经济发展的红利。让旅游发展到哪里,百姓就脱贫增收在哪里。坚持旅游扶贫,既扶出了一方产业,又扶活了一片热土,更扶出了众多人的希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