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以网络之长 补非遗之短

  • 发布时间:2016-01-17 04:20: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所关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等平台力量会是今后传播、展示非遗的重要工具

  自2003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国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补贴和帮助。但我国非遗品类多、体量大,目前的非遗保护传承仍面临很多问题,如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公众了解度不够,缺乏推广途径等。有些非遗项目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与市场脱节,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也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非遗保护较为棘手的是非遗传承人队伍严重不足,后继无人。以技艺类项目为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非遗产品依靠纯粹的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辛苦,耗费时间长,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与之相符,年轻人不愿传承该项技艺。再深究原因,传承人有技艺、有生产能力,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等,非遗传承人无法对产品进行很好的包装推广,不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在这里,互联网就有了用武之地。

  互联网的属性之一是共享,“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方便传承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助于传承人将非遗和现实需求融合,使非遗产品更能为消费者了解和接受。传统手工艺通过互联网展示,一方面使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便捷的了解平台,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手工技艺有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打造非遗产品,从物流、营销、运营等各环节找到持续发展的利润点,共同为非遗传承人服务。一旦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链,非遗的保护就可以不依赖于政府部门,而非遗传承人则可以一门心思做好手艺。

  从传播角度而言,80后、90后的年轻人是非遗传播的主要对象,而互联网是他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所关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等平台力量会是今后传播、展示非遗的重要工具。此外,通过手机客户端,借助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非遗传承人可通过视频方式,使其作品和技艺变成可知可感的移动互联的沟通内容,增加公众的了解度和关注度。通过占领年轻人的信息接受渠道,非遗将会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庞彩霞整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