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频交易灰色江湖:伊世顿高频交易伪装术
- 发布时间:2015-11-03 08:34:00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目前被引入中国市场的,除了高频交易策略,还有CTA、市场中性、期现套利、阿尔法策略等各类量化投资模型,其中某些量化交易模型在欧美国家已经被禁止。
“原以为股灾之后,量化投资策略会迎来黄金发展期,但现在看起来,它正渐行渐难。”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感慨说。
据媒体报道,公安部门侦破了一起以贸易公司为掩护,境外遥控指挥、境内实施交易,作案手段隐蔽、非法获利巨大的涉嫌操纵期货市场犯罪案件。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燕、业务拓展经理梁泽中以及华鑫期货公司技术总监金文献等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批准逮捕。
这家机构的主要手法,是通过境外团队研发的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远程植入伊世顿公司托管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服务器,通过自动批量、快速下单,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在内的大量高频交易,并利用保证金杠杆比例等交易规则,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反复开仓平仓,以此操纵股指期货价格,非法获利高达20多亿元。
“我们最担心的,是这起案件引发监管部门对高频交易等量化投资策略更严后监管,甚至影响到CTA、市场中性、期限套利、阿尔法策略等其他量化投资策略的发展。”
高频交易入华记
最初将量化投资策略引入中国的,是来自欧美投行的中国籍交易员。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成交量骤降,资金流动性很差,这催生了量化投资策略兴起,因为它能带来交易活跃度与市场流动性。”
随着欧美市场量化投资机构迅速增多,基于各类量化投资策略的价差套利空间日益减少,令这些交易员纷纷转战中国市场。在他们看来,中国股市波动性较高,且缺乏足够多的量化投资机构竞争,能创造出非常可观的套利收益空间。
该私募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被引入中国市场的,除了高频交易策略,还有CTA、市场中性、期现套利、阿尔法策略等各类量化投资模型,其中某些量化交易模型在欧美国家已经被禁止。
比如一种源于高频交易的掠夺性算法交易,它能充分利用个别大型计算机服务器对交易反应速度的相对优势,将大单买卖指令先分割成众多小单指令,并以不间断的小额下单及撤单,欺骗其他高频交易电脑做出错误的下单指令。
“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操作股指期货价格非法套利的操作手法,比较接近掠夺性算法交易。”他表示。
知情人士透露,这家企业正是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进行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且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这种做法往往具有较高的期诈性。尤其在6-7月份股市大幅下跌期间,市场信心本已相当脆弱,但他们通过这种高频交易,在每个交易日创造海量的股指期货沽空交易指令,令其他机构误以为市场存在很强看跌力量,纷纷跟进买跌股市股票,最终引发股市更大幅度下跌,该机构趁机获得巨额的沽空套利收益。
据报道,仅6月初至7月初,这家公司账户组合就通过类似操作手法,净盈利达到5亿余元。
“其实,这类高频交易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操纵股指期货,还在于这些机构通过各种手法获取国内场外融资等杠杆投资盘的具体持仓结构,可以帮助他们精准地狙击股指跌破某些关键技术点位,引发杠杆盘被迫止损抛盘,助推股市大跌,最终令其获得更大收益。”这位私募机构负责人介绍说。
伊世顿高频交易伪装术
此前,国内也有私募机构曾打算引入掠夺式高频交易,但考虑到中金所对股指期货有单日最高开仓数量规定,除非能找到有效的分仓匿名操作做法,否则不敢引入这套被欧美金融监管部门禁止的高频交易策略。
“反而是境外机构无所顾忌。”他直言,此前他接触过个别境外高频交易机构,他们还尝试将各类高频交易策略以暗池交易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国内相关人士开设众多个人账户或特殊法人账户,在不同账户之间进行高频交易。同时与国内某些期货公司悄悄“合作”,通过各种方式隐藏其高频交易操纵股指期货价格的痕迹,躲避相关部门的监管。
“据说,伊世顿这家公司就是通过期货公司人员对高频交易软件与账户组合进行伪装,躲避相应的政策监管。”这位私募机构负责人直言。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业内人士看来,伊世顿之所以被发现利用高频交易操纵股指期货价格非法获利,很可能是其交易规模过于“显眼”。
据报道,今年6月初至7月初,证券期货市场大幅波动,伊世顿公司在交易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等股指期货合约过程中,卖出开仓、买入开仓量在全市场中位居前列,该公司账户组平均下单速度达每0.03秒一笔,一秒内最多下单31笔,且成交价格与市场行情的偏离度显著高于其他程序化交易者。这自然引发相关部门注意。
“其实,即便他们对账户组合与高频交易软件进行伪装,未必能躲过相关部门的侦查范围,因为这类高频交易策略最终必须建立资金归集、各交易账户持仓统一核算的主操作系统,便于这家企业测算整体投资仓位与利润收益,这无形间将这家机构曝光在相关部门侦查视野内。”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量化投资监管趋严
随着伊世顿操纵股指期货价格案件告破,不少私募基金人士开始担心,这将引发相关部门对高频交易等量化投资策略更严厉的监管。
此前,中金所已出台规定限制“异常交易行为”,已大幅限制各类量化投资模型的交易规模与获利有效性。
“最大的冲击还在于限制量化投资私募产品的交易规模。事实上,很多量化投资策略往往需要很大的交易规模才能实现预期收益。”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量化投资未必等同于高频交易,真正属于高频交易范畴的量化投资策略主要是量化CTA、市场中性套利等,而阿尔法策略、期现套利等策略未必需要很高的交易频率,但这次也被纳入限仓监管的范畴。不过目前情况下,一切谨慎出发也可以理解。”这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近期他发现,相关部门对高频交易等量化投资策略的监管,正趋向更加严格。
10月初,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除了对量化投资等程序化交易采取异常情况报告、净买入额及开仓限制等措施,还要求建立指令审核制度,即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需建立程序化交易和非程序化交易的风险隔离机制,对程序化交易账户使用专用的报盘通道,分别设置流量控制;并加强针对客户和自身程序化交易的指令审核,适时进行人工复核。
这令量化投资策略在交易指令下达阶段就面临从严监管。
“如今,量化投资策略只能且行且珍惜。”他表示,有些量化投资私募基金只能调整投资模型,适度降低交易规模与持仓量,开始寻找定增、买入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低频的套利策略,“据我所知,有量化投资机构在10月股市反弹期间获得5%以上的单月回报,但他们仅仅是少数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