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科研达人”的个性成长

  • 发布时间:2015-10-13 01:31:0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李燕燕 胡红升

  “我算一个有想法的人。”这是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范晓棠教授对自己的评价。

  41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范教授看上去非常年轻。她的第一学历院校是徐州医学院。这所并不属于顶尖的医科院校,却让她在本科阶段便收获了攀登科研高峰的第一件利器——“超强的外语能力”。

  该院规定本科生除了公共外语的学习,还必须上满两年的医学英语课程,同时硬性要求学习的还有拉丁语。考研时,范晓棠考入第三军医大学,从此穿上军装。硕士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科学的科研思维和良好的科研习惯”。

  我军第一位留学英国的女博士、我国第一部《发育神经生物学》作者蔡文琴教授,是范晓棠的博士生导师。当初,正是蔡教授“苦口婆心”劝说范晓棠在“神经生物学”这条主路上,往“发育神经生物学”上转个弯儿,“凡事不要看当前,要往远处发展看。”

  “转向”果真让范晓棠看到了更美的风景,一直埋首“纯理论”和“实验室”的她,开始慢慢转向应用与临床。

  2006年2月,范晓棠被公派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留学两年。她的导师是瑞典科学院院士、瑞典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an-ke Gustafsson教授。

  在Jan-ke Gustafsson教授那里,她体会到了“纯粹科研”的真正意义。范晓棠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每发表出一篇论文,就告诉自己:一切已经过去,归零,重新开始。也是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范晓棠独立选题,独立推动课题进展,形成了科研中“独当一面”的能力。留学期间,她以第一作者在PNAS上发表研究论文3篇,合作者发表论文4篇。

  专注的态度让范晓棠迅速成长——30岁评为副教授,35岁评为教授,36岁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新星”, 37岁获得“军队优秀人才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5分以上国外SCI论文20余篇,成为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青年佼佼者”。

  “做基础的范晓棠要调到心理学院。”一时间,大家都议论纷纷。科研方向稳定、且在基础研究领域已小有建树的范晓棠居然要转向到心理?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原来,范晓棠并不是真正转向到心理,而是和团队一起,盯上了“自闭症”这个被当前医学界公认为“发育相关疾病”的世界难题。

  “现在,对于‘自闭症’,世界上做得最多的,是患儿的康复工作,以物理疗法为主。我们正在做的,是利用发育神经生物学知识,力争在胎儿期就筛查出疾病,并根据神经发育规律,指导患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不同的治疗。”范晓棠说。“此外,我们会加大与临床的合作力度,根据神经发育规律,为各类婴幼儿疾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建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