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能够改变什么?
- 发布时间:2015-09-10 03:34:16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任翀
昨天是腾讯联合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共同倡导的第一个互联网“99公益日”。根据发起者的建议,人们可以通过微信、QQ、邮箱等等互联网工具参与公益活动。其实,早在“99公益日”诞生之前,就有很多企业探索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让公益活动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多样,也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大约可追溯至2010年。随着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第三方支付逐渐普及,很多公益组织主动减少捐款、汇款等传统筹款方式,而是欢迎爱心人士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捐献自己的爱心。因为通过第三方支付的网络展示平台,公益项目的发布和资金筹集变得更加便捷,筹款情况和捐款去向等账目情况也能及时公开,有助于提高公益项目的透明度。在这之前,部分公益组织由于缺乏高效、透明的运行机制,一度引发公众对公益组织和项目的不信任。
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筹集善款,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后者与前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不仅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资源、功能,更要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推广公益理念,让人们主动参与公益、爱上公益。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积极创新、善于运用新资源、勇于尝试新方式。只要使用这种互联网思维,即便是传统的公益项目,也可以在新时代下拥有强劲的吸引力。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化妆品公司欧莱雅中国已经连续13年举办校园义卖助学活动,但始终没有出现审美疲劳,每一年的参与人数和筹款金额都能上升。欧莱雅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这项公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据悉,义卖活动的捐赠者和受益者都是学生,所以让学生来组织,更容易把握捐赠者与受益者的心理变化。同时,学生又是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在组织过程中,自然会用好用足最新的资源。比如在今年的义卖助学中,不少学生团队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短视频、校园BBS论坛等互联网工具进行宣传,更推出了“学霸教你选防晒霜”、“剁手后单手化妆”、“小崽子表情”等独具“95后”喜好特点的线上互动活动,使得已经13岁的公益活动品牌依旧让人觉得新鲜感十足。
事实上,在“互联网+公益”时代,公益活动都可以变得好玩起来,组织者、参与者和受助者之间的联系方式也能更加多样。例如,去年腾讯公益曾联合QQ邮箱发起过“暖灯行动”,向所有QQ邮箱用户发出删除邮件的公益邀请,表示只要用户删掉一定数量的旧邮件,就能换成山区学校里的节能灯,为孩子们点亮一盏暖灯。在短短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累计有160多万人参加。这背后的组织逻辑,在于用户删除邮件等于帮助企业节约了资源和运营成本,而把这些换成公益产品,企业不吃亏,用户也有兴趣。
类似的“互联网+”创意还有很多,其核心就是一点:使互联网超越简单的工具属性,进而重构公益链条上的各方关系,让用户以快乐、健康、免费的方式完成公益行为。比如在今年的“99公益日”里,有一个名叫“为盲胞读书”的项目很打动人:发起方号召爱心人士“捐献”自己的声音,通过微信为盲人读书,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书里的精彩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鼓励公众参与的公益活动常常是由灾难触发的,即等到灾难发生后,企业、机构或个人才意识到要参与公益行动。这些行为虽然值得称道,但可能会忽视日常生活中弱势群体的需要。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工具,能让公益行为变得细水长流,用一个个长期的、轻快、共享、互动、多赢的公益项目,让爱心和温暖也由此加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