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黄河岸边渔歌欢

  • 发布时间:2015-08-22 02:29: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郜晋亮

  “7年前,从江南水乡来到高原峡谷扎根创业,我们精心培育的一条条三文鱼从无到有,从青藏高原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参与并见证了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快速成长。”日前,在青海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介会上,盾安集团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米燕说。

  7年来,从当初大家带着疑问——青海还能养鱼?还能养三文鱼?到如今国内每4条三文鱼中就有一条是青海的,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这道青海美味。当然,比这些更有意义的是冷水鱼养殖产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

  挖掘优势资源,黄河水里淘“金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随着黄河上游大中型梯级电站和水库的建成,在青海的黄河干流中,有300公里的水域属冷凉水体,水体洁净、水质优良,水温在3℃-21℃,常年不封冻,被国内外公认为网箱养殖冷水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适宜养殖面积达到57.4万亩。不过,在没有发展冷水鱼养殖之前,当地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黄河水从脚底流过。

  这么好的条件,光在嘴上说说变不成财富。于是从2007年开始,青海省借鉴并引进挪威成套冷水鱼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和生态环保的养殖装备,从美国、挪威、丹麦引进鱼种,以白鲑鱼和虹鳟为主推品种,以深水大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开展了沿黄水库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起初的示范推广很难,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力量,而且老百姓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河边上的农民才开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从黄河水里淘出了“金子”。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干流流经这里73个行政村,流程167公里,水域面积达11万亩。为了鼓励这里的农户发展冷水鱼养殖,县政府还组织专业养殖户到成都、青岛学习冷水鱼养殖的经验。

  化隆县向东村村民马木亥买是最早一批投身冷水鱼养殖的农户。2010年,马木亥买带着自己开拉面馆赚的120万元,从武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组建起了向东村第一个水产养殖合作社。

  马木亥买说:“这几年,省里县里政策好,市场行情也好。只要能把钱实实在在地装进口袋里,带动村里的人越来越富裕,这个鱼就没有白养。”

  与化隆县毗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借助公伯峡库区的天然优势,已经建成了10家冷水鱼养殖场,年产出水产品550多吨,实现产值2200多万元。循化县红光上村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告诉记者,自己从2008年就开始尝试冷水鱼养殖,并在2011年成立了公伯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走合作经营的路子。目前,年出产水产品230多吨,产值920多万元。

  经专家测算,青海各梯级水库大坝间完全可以开发进行冷水鱼网箱养殖面积有1800亩左右,若对可建设面积进行全面开发利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与保护环境优先的状况下,仅网箱冷水鱼产量即可达到3万吨以上。目前,青海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占全国冷水鱼产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冷水鱼网箱养殖业产值30亿元以上。

  探索利益联结,企业农户双增收

  政策利好、市场利好、养殖户积极性高等一系列积极因素正在推动青海冷水鱼养殖业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正如马木亥买所说,冷水鱼养殖本身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又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增收呢?

  已经养了10多年冷水鱼的马乙四夫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让一个普通的农民去养,不用说鱼苗的钱,就是网箱的钱都出不起,万一市场行情不好亏了呢?当时我也想过带领大家一起干,可毕竟村民们也不了解这个行业,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也都在观望。”

  可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马乙四夫还是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后来,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愿意的村民可以出资金加入合作社,并向村民承诺,不管合作社是盈是亏,每年返还的利润都不会变,而且协议一签就是15年。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合作社解决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又能帮村民增加收入,并且还是稳定的收入。

  村民马木汗麦是2013年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出资5万元。

  他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听到马书记讲这个事情后,都半信半疑,后来大家到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里去看,又听马书记算细账,才把钱放心地交给了他。

  仅去年一年,合作社用于返还村民的利润就达到了28万元。但这仅仅是合作社帮助村民增收的一个方面,马乙四夫的长远目标是希望能够借助冷水鱼养殖这个平台,来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他说:“村子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可以体验当年西路红军的生活,也可以品尝我们的三文鱼。村民就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更不是问题。”

  与马乙四夫的带动方式不同,盾安集团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则采取“协会+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的方式,在龙羊峡库区共和县龙羊峡镇组建6个捕捞合作社,实行由公司投放鱼苗,合作社捕捞,再由公司收购加工,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管理机制,农户为企业做基地,企业为农户做市场搞服务,以此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盾安集团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祺焕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带动当地渔民630户约1300多人,实现年户均增收2万元。公司目前正在与丹麦鱼类深加工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将来把深加工的产品推向市场,还能进一步提高鱼类产品的附加值,这对促进当地农户增收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渔业产业化发展中,青海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已从单一的供收合同关系,发展到多种形式的有机利益联结,这些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龙头企业实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户收入,实现共赢。

  走品牌化道路,做大做强富民产业

  2012年9月,青海三文鱼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青海省农牧厅带着龙羊峡民泽公司、海西可鲁克湖养殖场、凯特威德公司等5家省内水产企业展销了虹鳟鱼、白鲑鱼(三文鱼)、河蟹等高原特色水产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展会上5家企业共与10余家相关水产营销企业达成供货意向,签订销售合同,金额达2000万元。就连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都对青海三文鱼的产品品质、品牌做了采访报道。公司的老总们觉得,青海三文鱼要火起来了。

  几年来,从青海省内的青洽会、清真食品展览会,到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青海三文鱼从小舞台一步步迈上大舞台,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对于如何走品牌化道路,马乙四夫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发展规划。他拿出手机,一边给记者展示已经注册了的三文鱼商标“神峡”,一边说,接下来他还要申请绿色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认证,毕竟好牌子要有硬质量作保证,有了质量保障,鱼就不愁卖。

  这几年,马乙四夫都不用去找销路,北上广的老板们会主动上门,一年又一年就认准了这里的三文鱼。马乙四夫说:“去年,仅供应上海的三文鱼就达到了近70吨。等我的‘神峡’牌打响了,销售量肯定还能增加。”

  一个品牌的成长,除了有其独特的品牌发展战略之外,还需要靠高标准产品质量的支撑。记者采访时,顾祺焕说:“我敢说我们龙羊峡的三文鱼是一条国际化的鱼,从喂养到加工都严格执行最严格的产业标准,这是奠定品牌的坚实基础。”

  目前,盾安集团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3亿元,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名、特、优冷水鱼养殖模式,已建成180亩现代化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实现年产三文鱼8000吨,年销售5000吨以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还出口俄罗斯等地。通过实施“电子商务+线下直销”的O2O营销战略,开辟了龙羊峡三文鱼在消费者和行业市场的双通道,赢得了业界良好口碑。

  到2020年,全国三文鱼的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对于青海而言,冷水鱼养殖这个富民产业必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