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披肝沥胆 大爱为民

  • 发布时间:2015-07-29 06:16:0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人物小传

  黄志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多次代表我国出席世界外科学术大会并作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学术地位。从医70多年的时间里,他选拔培养了100多名医学顶尖人才,经他主编和自著的书籍已出版的就有24部,共计2000余万字。

  “不要再对我进行抢救了,把医疗资源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吧!”这是黄志强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2015年4月24日9时,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黄志强,在他抢救过无数肝胆胰重症病患的解放军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93岁。

  生死相托 永不言弃

  黄志强一生挽救过多少生命?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但是,重症监护科的医生和护士告诉记者,90多岁高龄的黄老,依然坚持每周来重症监护室查房,直到他再也走不动了……

  最终找到黄志强看病的,大多都是无路可走的重症病人。8年前,年仅17岁的王楠遭遇车祸,十二指肠被撞破,出现严重的腹膜炎并导致休克。当地医生诊断说,就算手术顺利,患者也很难怀孕了。好心人说,解放军总医院有个黄志强,你们找他试试吧。就这样,已经85岁的黄志强又一次走上手术台。

  后来,王楠顺利结婚、生子,并在2012年带着儿子来看她的救命恩人。看着黄志强风尘仆仆地查房回来,王楠忍不住问:“爷爷,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病人相信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黄志强笑着说。

  “生死相托,永不言弃”,这是黄志强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每一个患者的庄严承诺。

  一次,一位来自内蒙古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入院前,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进行过紧急剖腹检查手术,腹部切口已经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经坏死,生命危在旦夕。

  很多医生认为这是一台没有希望的手术。黄志强一言不发,反复研究病人病历并通过电话咨询此前手术情况。第二天,双眼布满血丝的黄志强组织紧急会诊,斩钉截铁地说:“有希望!”

  后来,这台手术在医学界传为佳话。原来,在此之前,我国胰腺手术都是从腹腔正面开刀切除胰腺坏死组织。可是那一次,黄志强独辟蹊径,从背侧开刀切除。这一改变对引流腹腔内坏死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去除残余死角的坏死组织效果更加明显,同时还避免了手术在同一位置对病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成功并非偶然。“黄教授每次查房时,在患者床头一站就是20多分钟。”黄志强的学生、肝胆外科副研究员张爱群说,“他对病情仔细、全面的洞察超乎常人的想象。”

  “多思考、多看片,从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和病例生理学等各个相互关联的学科中分析思考、去伪存真,同时规划几种方案,有备无患,这样的手术才能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获得最大的成功。”黄志强经常这样告诉学生们。

  在查房讨论或授课时,他常常能脱口而出多年前诊治过的疑难病人的姓名、病情特征以及手术方式。90岁的他思路依旧清晰,每当遇到疑难杂症,他常常会把头一天看过的片子留下来,第二天、第三天继续研究、反复琢磨。他还会主动联系病人,询问、了解他们的病情。

  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黄志强从不拒绝任何一位病人。他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生应该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位患者。

  胆道之父 躬身行医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黄志强立志学医报国。好不容易穿过日军封锁区到达云南昆明的医学院后,学校又在日寇的侵扰下迁至贵州镇宁。6年中,学校频频搬迁,日子不得安宁。在那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黄志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实际接触到的病人与他原来在课本里看到的病例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受历史、地域、饮食、习惯、环境、人种等影响,我国的疾病谱与西方国家的疾病谱存在诸多差异。

  那时,西南地区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较多,患者常突发右上腹绞痛、寒颤、高热,当结石堵塞总胆管时,临床上可见明显黄疸和广泛的肝实质损害。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发作间隔期越来越短,发作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棘手难治。

  “既然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材料。医学科学领域里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黄志强先后多次对西南地区进行小范围调研,对于临床重症,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候在病床旁,积攒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他寻找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医疗方法夯实了基础。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在世界范围内为此病的治疗方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958年,黄志强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题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例报告)》的文章,这是在国际上见到的最早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文章。黄志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肝脏部分切除法,也登上了国外的教科书。

  此后,随着在临床上的积累和研究上的深入,黄志强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1962年,黄志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体的肝胆外科专科,由他提出的关于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疗技术与原则,已成为有关肝胆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规范,居世界领先水平。

  1964年,他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1973年,黄志强围绕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提出两个著名论断,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极大震动,使国内胆道外科领域面目一新,改变了以往我国外科学教科书中仅引用国外以胆囊结石及胆囊外并发症为主的胆道外科学概念,为我国胆道外科制定自己的教材和研究我国胆道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原则。

  1983年,由黄志强倡导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诞生,黄志强任首届组长。

  此后,黄志强多次代表我国出席世界外科学术大会并在大会作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学术地位。凭借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黄志强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使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在国际肝胆外科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东方常见的肝胆管结石病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

  当人们把“中国胆道之父”的美誉送给黄志强时,他却说,“医学事业的兴旺发达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人才梯队的接续奋斗。”

  一次,一位医生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送给黄志强教授审阅。黄教授并非他的导师,这位医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黄教授不仅逐字逐句通读全文,给出详细修改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过,并重新为他的论文绘制了一幅插图,令这名医生感动不已。

  弯下腰是一座桥,站起身是一架梯。黄志强教授从医70多年的时间里,选拔培养了100多名医学顶尖人才,亲自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级研修人员300多名,促进了中国肝胆外科学事业的发展。

  精业爱岗 医术高超

  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突破中,黄志强仿佛忘记了时间,而时间也忘记了他。

  66岁时,黄志强为了开展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常常从早忙到晚,终于使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提高到64%,5年生存率由0达到13.3%,居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

  84岁时,黄志强还在主持翻译《希夫肝脏病学》,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经他主编和自著的书籍已经出版的就有24部,共计2000余万字。其中《黄志强胆道外科》、《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肝胆外科手术学》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其专著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大奖,《肝胆胰外科聚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90岁时,他仍时刻关注着外科学科的发展,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他提倡大力发展“微创外科”,并提出21世纪的外科应具有“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最小的手术切口、最轻的全身炎症反应和最小的瘢痕。”

  他敏锐地觉察到3D技术必将对 微创外科产生巨大影响,撰写了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他连续12次出席“北京微创外科论坛”,作了题为《SPA:外科的今昔观——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科协助》的主旨演讲,讲稿全部由自己完成……

  黄志强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电脑开始普及时,年过古稀的他毫不畏惧地去学习那些复杂的按键和操作步骤,无论是手写输入板、光盘刻录机还是数码相机,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东西,他都愿意尝试。

  晚年的黄志强像个慈祥的老爷爷,经常和科室医护人员在一起歌唱、跳舞、郊游、过节。每次聚会都不忘带上相机拍照,并为每张照片配上这样一些文字:“行走在春天的大路上”、“兔年,我们一起度过”……然后打印成册送给年轻人。

  照片中的黄志强经常西装革履、身姿挺拔地和年轻人站在一起,还不忘摆出“V”字手势。他笑得很幸福,因为他见证了肝胆外科学在中国的日渐成熟和崛起,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