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成果转化探新路
- 发布时间:2015-07-14 09:29:2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1日,一场特别的沙龙——智能传感器活动感知技术交流,在厦大—火炬极客空间举行。说它“特别”,是因为这场沙龙本是大学里的一堂科研课程,借助极客空间的平台,科研课程被“丢”进了创客堆,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创客们一起碰撞,闪烁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刚刚成立一个月的厦大—火炬极客空间正逐渐成为厦门创客的一个新汇聚地。源于教育部主办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由厦门大学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打造,该创客空间以大赛搭台、专注硬件开发、依托校区联动,发挥自己在科研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探索一条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创客集聚发展之路。
“实验室里”的创客空间
在位于软件园望海路39号的厦大—火炬极客空间,“众创空间”被演绎成一种别样的风格。不同于一般众创空间悠闲咖啡馆或者舒适办公室的样子,在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各种新奇的零部件,堆满作品的桌面,埋头工作的创客们,让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实验室,创意从创客们的指尖流出,成为一件件独特的作品。
“厦大—火炬极客空间依托厦门大学的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可以说科研平台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所在。” 厦大—火炬极客空间的负责人郑灵翔告诉记者,创客空间面向创客团队免费提供会议室、实验室等办公场地,为创客团队提供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设计平台等实验平台仪器。同时,极客空间还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协助,并开展技术培训。
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创客创新为代表的这种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在厦门大学和火炬管委会的负责人看来,厦门大学拥有着众多的技术人员与大量的科技成果,而火炬高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构筑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成就显著,二者的联手,将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一个创客创新的新基地。
创意在这里变成现实
将照片与机器人结合,于是有了能画素描的墙绘机器人;普通的毛绒玩具加上智能传感系统,一只能帮助实现远程亲子互动的情感玩偶就此实现;把室内定位技术应用于特定的场景,便催生了盲人导航系统……这是不久前结束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赛区比赛的部分成果,也是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创客们创意转化的开始。
创客沈家兴是“墙绘机器人”项目的发起者,平时爱“捣腾”技术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Maker”,在参加比赛前,他自己研制的3D打印机便已经小有名气。在他看来,创客就是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而厦大—火炬极客空间这个平台,让他的奇思妙想更有可能变为现实。“在这里有各个领域的创客,他们有的想法独特,有的技术娴熟,还有的了解市场需求,大家一起碰撞,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沈家兴说,在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创客从个体变为了群体,更加具有活力。
同样对创新创造充满兴趣的还有创客史运杰。虽然,没能参加此次“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赛区的比赛,但是史运杰早已把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当作自己创意转化的“新阵地”。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他会待在极客空间,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创新想法、实践和其他创客一起交流分享,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意。
据介绍,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全年免费开放,为创客们提供一个技术指导和交流、创业扶持与协作的场所,将打造全国一流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孵化载体。“感兴趣的创客都可以到这里实现自己的创意。”郑灵翔介绍说。
打通科研与创客的渠道
“极客空间更像是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就读于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二的学生唐玮玮这样形容他对厦大—火炬极客空间这个“新课堂”的看法。这次参加创客大赛,他和团队带来的“盲人导航系统”正是基于在学校的室内定位的科研课题,“实验室的研究只注意到技术问题,在创客空间的碰撞和交流后,才慢慢意识到市场应用、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借助创客大赛和极客空间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创客的创新,发现科研成果的新应用领域,通过一些既有创意又有技术深度的作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郑灵翔说,厦大-火炬极客空间是学校科研项目与创客创新相结合的一大尝试,希望以此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管理委员会软件园管理处副处长倪杰看来,“校区联动”是厦大-火炬极客空间的一大竞争力。他介绍说,不同于其他创客空间,极客空间它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以硬件为主题,主要做嵌入式软件,或者集成电路的模块等,偏向于硬件开发;其次,校区联动,由高校发挥它的技术培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由火炬高新区发挥产业落地和产业培育方面的优势,形成一个链条,实现高校与高新区的合作;第三,与一般的孵化器不同,极客空间更像是一个苗圃,是培育技术、培育项目、培育团队的地方,是孵化器的前端,将对厦门很多新型孵化器起到项目、技术、人才输送的作用。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