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亚 且看且行
- 发布时间:2015-07-07 17:31:22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时下,“一带一路”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在“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范畴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一带一路”建设的人们去深思。
全国各地铺天盖地,集中奔中亚而去,6000万人口,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市场恐难承受之重。访问、考察、搞推介会、展会、论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为政,络绎不绝。我国驻外使领馆、各国经贸主管部门、工商、协会机构应接不暇,已有微词和担忧。相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者,要好好研究这些国家的需求和关切,比如农业、生产加工、园区建设等,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搞丝路规划,搞产业转移,搞扩大出口等等。
同时,在丝路建设中,许多举措存在想当然和跟风的问题。比如,全国至少有6个~8个省市开通了与中亚的铁路班列。前苏联解体后,中国商人在俄、哈遭查抄、没收等遭遇仍历历在目。同时,在当前俄、哈积极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大力推动本国生产的情况下,还用直通班列拉货的方式,缺乏前瞻性和长期性。这些国家可以随时查抄市场,搞禁商令,也可以随时单方面关闭专列。对方在中方丝路热潮下,还没来得及回神,而等这些专列都开始运营起来,连交涉都将变得很困难。
前不久,哈出台一个关于人员进入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的限制性政策,中方已入住中心内的商户们立刻如惊弓之鸟,房产开发商们如临大敌。该中心的原始定位应不包括商贸市场,但是时间一长,政策被引偏了,形成了边区互市的局面。哈方完全可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和承受度,不时挑动商人的神经。
此外,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启动上,还缺少审慎的态度。通过经贸访问、论坛、展会谈项目,或通过中介做项目,都是很多投资项目达成的主要形式,也是洽谈投资合作的主要途径。问题在于,达成意向与签协议实施步伐走得太快,有“拍脑袋”之嫌,隐藏诸多风险。比如近期,我就同时听到几个在吉投资水泥厂的项目,其中至少两个都是选择奥什,且都年产在百万吨以上。
吉毕竟国小,除了二三十万吨的小水泥厂外,已有两个百万吨以上的中型厂(其中一个还在建)。目前表现是供不应求,但一两年内,等这些厂都建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企业掌握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当前都在埋头搞建设,而一旦露出头,就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这不只是一个很表象的例子,更深层的问题仍是我国企业“关系学”带来的对调研、法律、团队建设等问题的忽视。“干起来再说”已危害了太多的“走出去”企业。“充分的前期调研,完善的法律手续,良好的政府支持,优秀的商务团队”是从无数“走出去”失败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保障境外投资安全四要素(针对发展中国家)。中亚情况尤其特殊,需要我们有耐心、有章法。
我们的企业和政府如果都能增强这方面的认识,按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律办事,立足长远,稳扎稳打,那么就一定能将中亚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成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示范区。
(注:此文得到须同凯先生的指导和修改。须曾任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巡视员,主管对原苏联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双边经贸关系,2001年至2009年任上海合作组织经贸高官委员会中方官员。对华和国际商务咨询事业给予很大的关心和支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