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考“枪手”跨省替考的背后

  • 发布时间:2015-06-12 08:31:07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组织者严密运作

  怪现象屡禁不止

  ■特约记者 程喆

  在高考考生须知里,有着详细的近乎繁琐的规定:“除2B铅笔、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透明笔袋之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高考考场。”有些省市还规定除“身份证+照片”外,还有指纹验证环节。但这些严苛的规定都没能阻止替考者的步伐。6月7日,高考首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江西两省的高考替考事件,替考组织的规范和高效率,让人看得瞠目结舌。

  替考揭秘 记者卧底顺利入考场

  6月7日上午,人们正讨论各省高考的作文题目。在网络上,《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 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文章广为流传,一条从物色“抢手”人选到进入考场替考的完整链条浮出水面。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卧底长达半年多。去年年底,记者就与一名高考“枪手”组织成员接头,表示愿意成为该“抢手”的“下线”,并保持长期联系。直到2015年4月,该替考组织未与记者签署任何协议,记者也未与“上线”见过面。不过,替考组织要走了记者的照片和身份信息。

  6月5日晚,记者随同“上线”等10余人,从湖北武汉乘火车抵达江西南昌。在新的身份证中,记者的户籍地被“放在”了山东,准考证显示,除了照片是本人外,其他信息均与记者提供的不符。

  记者顺利进入考场考试,由此确定替考组织此前声称的“打点关系”均真实有效。

  链条完整形成网络

  结合以往新闻报道来看,替考组织通常组织等级分明、运作高度规范化,甚至连奖励报酬的设定也毫不含糊。“上线”“下线”各司其职,连负责管理、协调的“中层”都“尽职尽责”。

  2012年,《南方周末》报道了一起替考事件,媒体所接触的一名“枪手”表示,起初他被“上线”找到,因为对方误以为他很缺钱。他答应后一度反悔,结果遭到恐吓——“你不能说不去就不去啊,提交了资料之后,已经在制作身份证、准考证了,整个链条的成本极高,临时退出你赔不起!”

  同时,替考组织会根据分数进行奖励,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酬劳都不在话下。考上一本的分数也分为三个档次,最高档是985高校,其次是非985的211高校,再次则是非211的一本高校,三本的分数则基本卖不出去。

  魔高一丈内鬼参与

  “枪手”替考何以能成功?目前,南都记者以及江西教育部门还在调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整套运作少不了内部人员的参与。

  据《南方周末》报道,拿着雇主的身份证和准考证直接进场替考,被称作“硬考”。而通过伪造证件,瞒过监考老师审查进行的替考则被称为“软考”。“软考”属于“打马虎眼”,在操作上比较简单,仅需将长相相似的考生和“枪手”相片进行PS处理制作证件便可,这个过程需要得到公安系统人员的帮助。

  “硬考”对于“枪手”来说,仅需考试便可,而监考审核环节的门槛早已被层层打通。可以说,“硬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防止高考作弊的种种措施几乎失效,甚至性别不同都可以替考。有些地方的高考有指纹录入环节,也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高考漏洞 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高考这个国家级别的考试不可谓不严,但“替考”“代考”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据统计,近10年来,陕西、河南等5地已发生了至少9起高考替考事件,几乎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一起。其中河南在2007年、2012年、2014年均被曝光,成为重灾区。其中,2014年发生在河南的替考事件,因涉及人数众多而轰动一时。据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河南省招生办公室针对此事发布情况说明时称,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者有127人。

  人们以为,去年被曝光了如此影响重大的替考事件,替考行为会偃旗息鼓一段时间,谁知这丝毫没有组织替考者走入高考的考场。这样的组织很可能不止一个,因为据报道,该组织的“中层”曾在考前提醒记者,“若在考场遇到同校或认识的人,一定要装作不认识或刻意回避,免得以后被对方举报”。言下之意,即可能还有更多的大学生在替其他组织工作,为其他学生替考。

  问题环节丛生

  高考往往从报名阶段开始,就让替考组织有漏洞可钻。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一地方长期分管高招的教育局副局长介绍说,高考采取网上报名,考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考生是在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一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学校又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报名。

  这种以“母鸡带小鸡”式的报名方式一般不会发生问题,但由于少数民办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报考组织管理上不太严格,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容易被替考组织所利用。

  2006年陕西洋县考区被发现4名替考生。在这4名替考生中,有3名考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事后据媒体调查,洋县地方中学会安排数十名高二成绩优秀的学生替高三学生参加高考。但其对外宣称,这样做是为了锻炼高二优秀学生的应试能力,学校已给这些学生办理了准考证。

  第二类是社会考生报名方式。2001年高考报名条件进一步放宽,考生年龄、婚否不再设限。由于信息不全,即便是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也可以通过报名程序获取高考资格。对于社会考生的信息甄别难度很大。

  第三类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一些省市规定,符合规定的外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地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的,可以在学籍地申请报名,这就出现了很多“外籍考生”。

  新华社报道称,接受采访的教育考试部门人士认为,报名者需要现场采集图像信息,报名信息需要县级招办审核通过才能进入省级考试系统,考务人员和替考组织内外勾结是突破层层关口的主要原因。

  防疏补漏 处罚力度不够

  高考在“严防死守”的情况下,还出现这么恶劣的群体性作弊案,实在让人感到震惊。按理说,相关部门应当亡羊补牢,在追责之外,应积极查找管理的漏洞,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监督机制。以去年河南替考事件为例,截至2015年6月9日,对于被替考学生,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取消各科次考试成绩、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替考“抢手”,如果是在校大学生的,那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的处理。

  公职人员部分,充当牵线的教职员工被给予开除公职的处分,失职的监考老师给予记过处分;被替考考生家长在机关单位任领导职务的,给予撤销职务的处分,一般公职人员则给予行政降级处分;教育相关部门领导给予撤职的处分,有的则被处以党内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这样的处罚力度,被认为并未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

  下转6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