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合作引领 收益倍增——辽宁省规范农民合作社管理纪实

  • 发布时间:2015-06-11 11:01: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仲夏时节,玉米苗早已破土而出,辽沈大地已是一片绿色。“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可省事了,我家的10多亩地交给村里的合作社种,种完地就等着吃苞米了。以前自个种还得用毛驴,亩产最多一千三四百斤,去年亩产有1800斤。合作社有钱了还给村里新修了文化广场,让大伙儿有个娱乐的地方。”辽宁省北票市新旺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周广国告诉记者。

  在现代化、工业化背景下,“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挑起大梁。

  近年来,辽宁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重点,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始构建。2014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36117个,社员数量1574853户。

  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说,今年辽宁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事企业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

  按照国家实施的“开展农民合作社标准化建设行动”要求,辽宁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为切入点,重点强化合作社内部建设。通过抓示范社建设,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

  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我们合作社原先管理也不规范,这些年在上面的支持下不断改进,去年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今年种地实行了分包制,农民在这干活是多劳多得,分配合理,大伙的干劲也大。像育苗就给一个人负责管理,往年三四个人管理也管不好,今年育苗时间比去年缩短了8天,节约了人工,秧苗量在不增加棚数的情况下还增多了。因为以前是按育棚数考核,现在按棚内的秧苗盘数考核。”5月20日,在育秧大棚旁边,开原市宏大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宏大告诉记者。

  今年,宏大合作社在当地一共包了5600亩地,分成5个小组由5人分包管理,开原市八宝镇八宝村的王吉有是合作社管理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我自己又从合作社里找了两人帮我一起管理,从插秧到放水打药最后收割入库,看产量说话,超过预定的产量按亩数给我们奖励,达不到标准的要扣工资。”

  记者到昌图县广源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时,正逢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指导优质高效蔬菜育苗技术,这也是合作社承担的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合作社理事长赵明洲告诉记者:“这是县农委扶持我们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项目,项目实施后大棚蔬菜亩产量能提高15%,平均每亩增产800公斤,提高了合作社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

  为扶持合作社发展,2014年辽宁省财政安排国家及省扶持资金13790万元,重点用于合作社的扶持工作。省综合开发办去年扶持合作社67家,扶持资金为7491万元。省农委协调农业项目扶持合作社发展,对省内133家农民合作社给予相应扶持,扶持资金数额累计为7900万元。

  辽宁省农委主任刘长江向记者介绍,2014年底,省农委、省财政厅制定了《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评选奖励暂行办法》,对评选出的省级示范社,每个奖励20万元,对其中重点示范社,每个再增加奖励30万元。今年8月辽宁将启动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评选工作,数量为各200个。省级示范社评选工作,将实施到2018年,形成10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0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

  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形成了“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格局,促进了农业的分工分业。农民合作社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合作经营,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水平——

  生产在家服务在社

  桓仁县五甸子镇老黑山村村民王吉平种了10多亩榛子,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刚从榛子林除草回来的他对记者说:“以前没加入合作社时自己卖不上价,现在合作社负责为我们采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销售榛子产品,我们村的榛子要比别的地方价钱卖得高。”

  老黑山村于2007年成立桓仁富民果业专业合作社,从抓标准化生产入手,将产、供、加、销四位融于一体,为成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全村300多户家家都有榛子林,已发展榛子种植3000多亩,亩效益达七八千元。

  朝阳县华诚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艳茹对记者说:“我们合作社的宗旨就是服务,靠服务把大家凝聚起来。一家一户买东西成本高,比合作社统一买种苗、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要高得多。农户的一个大棚通过合作社买农膜就能节省200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作社为农户请技术员、专家等为他们指导都是免费的。”

  “华诚合作社我们信得过,以前自己买肥料都受过骗。通过合作社买苗有时一棵苗就省8毛钱,一个棚光苗钱就能省上千元。如果没有商贩上门,合作社自己也有货车,可以帮我们把蔬菜直接拉到市里的学校、企业的食堂,不用自己上集。”朝阳县杨树湾乡河西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户王秀芳告诉记者。

  接希昌是北票市哈尔脑乡哈尔脑村的农民,家有8亩玉米,正是农忙季节,他却在家里悠闲地喝茶水:“我给五谷丰登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亩地230元,他们给我种了,我什么也不用管,要是自己种一亩地还要多投入100多元。也不用去薅草了,还给我们保产量,田间管理都是合作社的事。”

  北票市五谷丰登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给农户托管的面积越来越大,今年达到4.5万亩,旗下有300名农机手。合作社理事长邢连驰对记者说:“托管后一家一户的耕地由零散变集中,使机械化规模集约经营成为可能。同时解决了如种田劳力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技术推广难、田间管理难、产量质量提高难以及耕地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范围逐步从生产资料采购、产品销售和技术培训的产前服务扩大到资金互助、“农社对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据初步统计,全省农民合作社总资产近130亿元。2014年合作社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为193.2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用生产资料总值54.69亿元。在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有了较快提高,推动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合作社的发展,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合作社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入社农户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同类型非入社农户20%以上——

  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2009年3月,调兵山市兀术街道施荒地村全村22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最初1350亩土地、160万元固定资产,发展到入社社员3217人、1.95万亩入股土地、600万元固定资产。施荒地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地不用种,到秋就分红,收益成倍增。”这是施荒地村农民土地入股后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村民韩宝明家有15亩地,以前自己种玉米,搭工费力1亩地收入350元,一年到头总收入5000多元钱。入股后土地交给合作社,不操心不费力,年底1亩地可分红800元,比自己种高出1倍还多。

  从2010年起,合作社实现了水稻育秧、插秧、收获全程机械化,雇工也由原来100多人变成了20多人,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生产力,年底分红逐年提高。2010年每亩分750元;2011年每亩分800元;2012年每亩分900元;2013年每亩分950元;2014年每亩分800元。“还不止这些,因为去年合作社新建了大米加工厂,稻谷加工还有一块利润,到今年8月还将进行二次分红,保守估计每亩地要分150元。”施荒地村村主任、富农水稻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武告诉记者。

  北镇市鲍家乡龙宝峪村是一个小山村,种植的葡萄品种好质量好,但是在秋天葡萄集中大量上市时难免会出现销售难题。村里成立北镇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后,这一情况大为改观,合作社筹资170多万元建了8座冷库,能储存200多万斤葡萄,这样可以延长葡萄的保鲜时间,可以一直卖到来年的五一,也满足了市民在冬天吃葡萄的需求。

  龙宝峪村的葡萄种植户张士龙说:“去年葡萄刚下来时2元多一斤,我卖了一部分,在合作社冷库里储存了4000多箱2万多斤葡萄,储藏到冬天卖一斤能卖到13元。”绿野果蔬合作社理事长张卫方说,全村有5000亩葡萄园,光反季节储藏销售就能为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绿野果蔬合作社从最初的几个人合伙种植到后来的果蔬采摘,现在又开始建设集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果树采摘、绿色养殖、农家餐饮五大园区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旅游园,合作社正向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引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辽宁省农委农经处处长刘启明说:“今年,辽宁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合作社发展的金融产品,不断探索开展合作社以自有资产、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建设用地、工商审批、税务管理、人才使用、交通运输、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