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财报,洞悉上市公司财务欺诈
- 发布时间:2015-05-22 14:32: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很难避免会计丑闻。这是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管理者有机会隐瞒企业真实情况和未来前景,诱导投资者作出错误判断,以谋取利益。当然,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有关,无论是战略投资机构还是股市小户,投资一家企业都希望快速获得回报,会对管理层投资未来的许多做法给予“投票”惩罚。一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只能通过财务操作来调整,在后续年度再进行回调。但后续回调需要建立在经济环境改善基础上,一旦不具备这样的前提,就会逼迫得出更多的财务造假,最终产生雪球效应。
欧美一些国家都出现过涉案案值巨大的财务欺诈案件,最著名的是美国的世通事件(虚报利润)、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事件(掩盖负债、虚构利润、转移资金)。最近一些年来,财务欺诈案件开始更为频繁地出现在亚太地区。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或刚刚面向全球投资者,不少企业不仅争取在本国上市,还希望通过登陆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上市,吸引更多的资金。亚太企业甚至因此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上新上市公司的主力军。但亚太企业通常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公司治理制度,一些由创业者、创始人家族控制的企业也未能效仿日本、欧洲同行构建起对家族成员的约束机制(以确保家族成员始终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还需注意的是,亚太地区面向上市公司、新兴行业的监管要么过于薄弱,要么又停留在事前把关的审批层面,无力约束本国、本地区上市公司的违规做法,这无异于对一些常见的财务欺诈行为的鼓励。
现任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亚洲区创始合伙人陈竞辉2013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佳亚洲对冲基金经理人”,持有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执照,罗宾臣是美国CFA协会常务董事。两人合著的《亚洲财务黑洞:解密亚洲财务欺诈手法》主要以美国投资者为阅读对象,借助会计学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在美国及欧洲主要资本市场上市的亚洲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例,具体解析了这些案例中当事企业的作假手法,提出了辨识捕捉财务欺诈的思路和方法。
很显然,这本书对于中国国内的监管部门官员和广大投资者也极具阅读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快地识破作假个案,减少投资损失,推动本国上市企业改善治理,切实按照资本市场管理法规和纪律准则治理发展。
全书首先引出了财务违规行为的评估框架,通过介绍最为常见的财务报表,剖析典型的会计把戏,包括虚增收益、夸大财务业绩、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公司治理或关联方或审计等问题、使用储备金对以后年度的财务报告产生影响,等等。这些分析有助于读者获得基础性工具,洞察辨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猫腻儿。
接下来,这本书的第2-6章,分别解析了上述5种典型的会计把戏。上市公司高估收益,在作假手法中最为常见,通常会采用激进的收入确认方式、延迟确认费用、将非经营性收益或不经常性收益归类为收入、将经营性费用归类于非经营性。书作者为此给出了一组识别高估收益的警示信号和分析技巧。
夸大业绩的上市公司,通常会采用高估资产、表外负债等方式。书中特别提到,一些公司还实行创新,将融资当成收入或收益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确认,而不是将之列为负债。在广受关注的奥林巴斯造假案中,公司就没有将金融资产的损失确认为损失。书作者指出,为了评估上市公司在资产估值方面的诚实情况,必须首先对财务报表附注的财务政策进行检验,此外还需就金融资产收益对比整体市场的收益变动情况。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目的是保持一个平稳的利润变动状况,为的是让债权人和投资者认定公司经营稳健,其手法具有隐蔽性。为此,仍需仔细研读财务报表附注,来判断与净利润相关的应计及递延项目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就5种典型的会计把戏,给出的案例多为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赴境外上市,并运作财务造假的案件。书作者在分析时,也多次强调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要注意这些上市公司向中国行业监管部门和上市所在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申报的报表差异。这事实上也是发现篡改账目的一个诀窍。要辨识捕捉会计把戏,除了收集和阅读相关企业可以收集到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了解行业,掌握行业经营发展的基本常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