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经济强化供给侧改革

  • 发布时间:2015-12-10 09:52: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申孟哲  责任编辑:张少雷

  12月7日在发改委调研时,李克强再次指出,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从11月起,在中央高层的讲话中,“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了一个高频词。那么,这一经济学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被中央高层如此重视?它的提出,体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思路的何种变化和走向?

  - 转变发展思路

  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G20峰会、APEC会议上,习近平则将“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作为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所谓“供给侧”,与之对应的则是“需求侧”。在需求侧,有我们熟知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在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

  在经济学界看来,长期以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等宏观调控,都属于需求管理。这一思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源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种方式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却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经济学家眼中,“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 化解结构矛盾

  按照“三驾马车”的传统观点来看,中国进出口增速在下滑,“人口红利”消失不仅让制造业的低成本时代成为过去,也使地产等销量下行,人口结构出现拐点;而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建设潮,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但在提升供给动力的思路下,这种矛盾体现的恰恰是供需结构的不平衡。比如,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直在提升,但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无论是“海外扫货”的疯狂,还是“双11”时对国外产品的追捧,都体现出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在财政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在全球化社会大生产的时代,供给侧一旦产生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的回应将极为热烈,会实实在在地刺激需求增长,这方面的例子有乔布斯和他主导创造的“苹果”产品、“互联网电子商务与金融”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总体看,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唯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才能在宝贵的“窗口机遇期”有所作为。

  - 解放生产要素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需双侧发力”的核心,就是利用宏观政策和法律手段,将生产要素引向需要发展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合理流通、科学组合。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接下来将在四大领域有所动作: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

  在专家看来,这四个领域的动作,不仅有“化解过剩”,也有“促进优化”、“提供保障”的内涵在其中,体现出供需两侧的平衡。贾康指出,这种改革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强调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到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体现出中国经济改革的全新视角。国务院近日下发的引领新消费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以及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意见,也体现了从供给端入手,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新动力机制的思路。未来,供给与需求的两侧改革,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深层的活力与动力。

  12月7日在发改委调研时,李克强再次指出,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从11月起,在中央高层的讲话中,“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了一个高频词。那么,这一经济学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被中央高层如此重视?它的提出,体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思路的何种变化和走向?

  - 转变发展思路

  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G20峰会、APEC会议上,习近平则将“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作为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所谓“供给侧”,与之对应的则是“需求侧”。在需求侧,有我们熟知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在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

  在经济学界看来,长期以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等宏观调控,都属于需求管理。这一思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源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种方式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却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经济学家眼中,“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 化解结构矛盾

  按照“三驾马车”的传统观点来看,中国进出口增速在下滑,“人口红利”消失不仅让制造业的低成本时代成为过去,也使地产等销量下行,人口结构出现拐点;而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建设潮,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但在提升供给动力的思路下,这种矛盾体现的恰恰是供需结构的不平衡。比如,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直在提升,但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无论是“海外扫货”的疯狂,还是“双11”时对国外产品的追捧,都体现出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在财政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在全球化社会大生产的时代,供给侧一旦产生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的回应将极为热烈,会实实在在地刺激需求增长,这方面的例子有乔布斯和他主导创造的“苹果”产品、“互联网电子商务与金融”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总体看,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唯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才能在宝贵的“窗口机遇期”有所作为。

  - 解放生产要素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需双侧发力”的核心,就是利用宏观政策和法律手段,将生产要素引向需要发展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合理流通、科学组合。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接下来将在四大领域有所动作: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

  在专家看来,这四个领域的动作,不仅有“化解过剩”,也有“促进优化”、“提供保障”的内涵在其中,体现出供需两侧的平衡。贾康指出,这种改革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强调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到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体现出中国经济改革的全新视角。国务院近日下发的引领新消费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以及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意见,也体现了从供给端入手,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新动力机制的思路。未来,供给与需求的两侧改革,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深层的活力与动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