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近两月公募出走潮暂歇 “奔私”后遗症显现

  • 发布时间:2015-09-16 08:11: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海军  责任编辑:郭伟莹

  A股今年上半年演绎了一波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从年初到6月12日沪指上涨达59.72%。如此波澜壮阔的股市行情背景下,公募人士“奔私”难以避免。

  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显示,前6个月“奔私”的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而各大基金公司高管也加入了“奔私”的行列。

  然而,近几个月股市走势急转直下,持续的大幅下跌让私募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详述了公募“奔私”的种种原因后,“奔私”也许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公募人“奔私”也出现了种种症候。欲知详情请关注火山财富(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公募出去后,想重新回到公募去做投资,基本上是困难的事了。”一位曾为公募基金投资总监的私募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

  第四波“奔私”潮进入尾声

  职场上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人才当然不在此列。A股投资界风云人物、高毅资本董事长邱国鹭曾说,“优秀的投资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不过,2014年这一最稀缺的资源也开始加速从公募流向私募,包括邱国鹭本人。

  随后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前“公募一姐”王茹远,她在去年10月17日离职后,仅隔17天就创办了上海宏流资产管理中心。

  而当时间来到2015年,随着上半年股市大牛市到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奔私”仍在持续潮涌。欲知详情请关注火山财富(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

  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显示,在其数据库有覆盖的公募基金经理中,今年上半年,每月都有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各月“奔私”人数分别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除了基金公司人事变动最频繁的基金经理外,基金公司高管的人事变动亦不断出现。

  1月5日,在民生加银基金的全体员工大会上,公司总经理俞岱曦公开表示自己离职已定,随后同多年好友陈志龙、张发余一起成立了上海万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月22日,原华宝兴业投资部总经理、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冯刚离职,确定投身阳光私募行业,之后发起成立了上海域秀资本。

  1月23日,景顺长城发布的四则公告显示,王鹏辉将从其管理的四只权益类基金经理岗位离职,同时也离开了景顺长城副总经理一职。随后其宣布创立了望正资产;1月31日,金鹰中小盘基金经理杨绍基发表《归去来兮文》一文后离职,随后加入“奔私”大军。

  2月17日,原华安安顺灵活基金和华安宏利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尚志民离任,后投身私募朴易资产;3月30日,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离职,后加入奔私大军,后成立了上海盛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月17日,泰达宏利总经理刘青山离职,后创立了北京清和泉资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波自去年底至今年来,大量公募基金经理和基金高管“奔私”潮,是有史以来第四次大规模公募人士“奔私”。

  来自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第一次奔私潮开始出现在2007年,当年一共有16位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并发行了产品,“奔私”人数是前一年的五倍多;第二波阶段性高潮出现在2010年,全年一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转身私募;而2012年以来,王亚伟从公募辞职,则开启了第三轮公募转投私募的浪潮。

  多因素促公募“奔私”

  回顾A股这波牛市,自去年7月份从底部开始启动以来,11月和12月蓝筹股行情带动下引发了一波市场高潮,而今年创业板个股的猛烈上涨,又带来了一波急速大涨的行情。

  在当时A股走势如火如荼之时,不少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行情那么好,我想去奔私”。在那样的牛市中,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发行的产品自然也成了“香饽饽”,动辄数十亿的募集规模,让打拼多年的老私募人士产生太多感慨,也让仍在公募任职的人心驰神往。

  “公募和私募其实各有优劣势。”在华南一大型公募基金从业多年现创设了自己的私募公司的李波(化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募在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风控性上值得学习。公募相对私募有规模的原始积累,且规模成长起来也更快些 。私募起点是100万元,公募的起点很低,在发行的优势上也远大于私募。

  “另外,公募的投研团队比私募强大的多,基本上每个行业都配有1~2个研究员,即使是管理上百亿的私募也很难做到。”李波分析道,“公募的优势和全面性还体现在产品设计、交易系统上,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创新产品,如分级基金、ETF等,这也是私募很难做到的。”

  既然公募相对私募有那么多优势,为何还有一波波的奔私潮发生呢?“公募人奔私潮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行情好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公认的,但我认为还有其他几方面原因。”李波表示,首先有些公募基金的考核体制不能体现优胜劣汰,也不能体现出差距,丧失了好的激励机制。虽有如天弘、中欧、前海开源等公司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但相比私募来说,吸引力仍然不大。

  其次,一些公募内部管理架构出现变动,比如原来的老领导和核心团队发生了变动或离职,团队成员就会有出来创业的想法,典型的如华夏基金

  另外,基金能否上市也是一个原因。如汇添富基金改成了股份制,现在又在做员工持股计划,未来可能会上市;中邮基金挂牌新三板,这些基金的员工是比较幸运的。

  不过,像广发基金母公司已经上市,子公司再上市的可能性不大,这样让一些核心人员对公司未来的想象力被打消了,自然就想去寻找更大的平台或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公募基金做的是相对收益,私募做的绝对收益,站在客户角度来说,私募可能更能代表客户利益吧”李波补充道。

  近两月“奔私”仅1人

  不过,公募人士选择“奔私”也不是没有后遗症。来自中国证券网报道,“我的泪水可以装满面前的这个杯子,我的教训可以写成一本书。”瀚信资产董事长蒋国云在“奔私”5年之后的感言颇有代表性。

  “我曾对人说过,如果你要害一个人,你就让他去做私募,那样肯定会把他害得很惨。”蒋国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戏言。

  在近期股市大跌的行情下,“奔私”带来的苦处开始浮现,过去两个月上演的“最猛烈清盘潮”则让多数私募人士在痛苦中煎熬。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到了1443只,其中未到合约约定而提前清盘的数量高达472只,占总清盘数字的32.71%。7月和8月是提前清算的高峰期,共有173只产品提前清盘。

  除了上述已清盘私募产品,目前还有不少产品是徘徊在清盘线附近。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还有172只产品净值低于0.8元,其中有88只产品净值低于0.7元,或已击破止损线。此外,75只结构化产品单位净值低于0.9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正是在目前这种极端行情下,一些“奔私”大佬的战绩也不是太理想。

  在有资料可查的数据中,冯刚成立的域秀资本官网显示,其旗下产品长河优势2号在6月12日时净值为1.5910元,7月10日时净值为1.0700元,下跌32.75%,之后一直保持在此净值附近窄幅波动;长河价值1号6月12日净值为1.7530元,7月10日净值为1.1850元,下跌32.40%,之后一直保持在此净值附近窄幅波动;长河优势1号6月12日净值为1.9130元,9月2日为1.1890元,下跌37.85% 。

  李波表示,“一些在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中,据我了解,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原因主要还是他们的投资理念、策略和目前的市场环境是否相适应。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仓位控制就造成了不同的收益结果。”

  如此极端的行情走势带来的不利局面,是“奔私”人士要面对的一方面;另外,还有很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们,如财务上背负的沉重压力。据了解,以目前市场上通行的1%管理费来说,假如一家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1亿元,即一年进账100万元,私募基金管理团队往往在10人左右,算上公司办公室租金、员工薪酬费用、信托账户等费用,总成本一般不会少于每年200万元左右,规模较小的基金仅靠管理费收入根本难以为继,而10亿元的规模是市场上公认的私募生存线。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沪指上涨时,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汹涌,但随着近期市场大幅下跌,这种情况出现放缓的迹象。

  据好买基金数据中心统计,最近两月“奔私”人数合计仅为1人,其中7月为0,8月为1人。

  “想走的也都走得差不多了。这几个月奔私基金经理变少了,这和市场行情不好有关,还有些基金经理已经熬了大半年了,总要等到年终奖拿完再考虑离职。”李波分析道,明年初的时候“奔私”的人会增多,因为有很多基金经理在拿完年终奖后会有其他想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