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外对冲基金巨头林立的时候,中国的对冲策略却行至迷途。
近日,国内量化“四大天王”之一——幻方量化宣布放弃对冲策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随后不久,幂数资产也宣称不再新增市场中性策略,对冲类基金的存在价值一时间引起市场热议。
事实上,自2004年中国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诞生以来,私募便被视为对标海外对冲基金的金融子行业,近年来具备对冲功能的基金也愈发受到资金青睐。但今年,对冲策略似乎失效了。据私募排排网统计,市场中性策略今年以来业绩明显跑输股票多头策略,前期市场的快速上涨更使得诸多对冲策略基金创出历史最大回撤。
对冲策略到底走不走得通?这一问题,真真实实地摆在私募面前。对此,众多头部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看来,随着国内衍生品工具愈发丰富,居民的理财需求从“赚钱”走向“传承”,对冲作为一种低波动策略将成为重要的资管产品。只是在此过程中,私募须强化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更成熟的技术与理念。
对冲:从人声鼎沸到无人问津
如果说,去年是市场中性策略的“幸运年”,那么今年该策略则被“深深嫌弃”了。
10月18日,幻方量化向投资人发布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冲系列产品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考虑到对冲产品的风险属性,幻方量化将逐步把对冲全系产品投资仓位降低至0,同时自2024年10月28日起免除对冲系列产品后期的管理费。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幻方量化相关人士获悉,9月初幻方量化便已经和客户公告称,考虑到对冲产品的风险属性,公司对冲全系产品阶段性增加了现金的比例,以降低整体风险。
该人士称,此次宣布放弃对冲产品,主要原因在于幻方量化很早将自身定位为一家量化多头基金管理人,一直在降低对冲产品的管理规模,尤其是当前公司充分看好未来A股,因此作出了这一决定。
幻方量化放弃市场中性策略不久,又一家私募加入这一阵营。
10月23日,幂数资产对外表示,由于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其期权套利策略遭受重创,经内部商议后决定,未来主推策略将调整为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
对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幂数资产表示深感愧疚和歉意,为尽力弥补投资者损失,若原有投资者有意投资新策略,将享受极大优惠。
市场中性策略为何在今年成了烫手山芋?
业绩是主因。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市场中性策略近一周平均回撤0.64%,近一个月回撤0.97%,今年以来平均回撤2.43%。而同期,股票量化多头策略指数近一周收益为3.3%,近一个月收益为19.74%,今年以来也处于赚钱状态。
另外,有渠道人士向记者透露,9月下旬市场快速上涨阶段,很多中性策略产品回撤幅度创历史纪录。“简单来说,投资人原本一年只想拿个5%左右的收益,却在几个交易日里承受了2%以上的回撤,太不划算了。”
部分量化私募市场人士坦言,市场中性策略今年以来出现了两次集体性大幅回撤,一次是春节长假前后小微盘股快速调整期,一次是9月下旬市场快速上涨,A股出现极端升水(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期。“经历了这两次大幅回撤后,很多投资人对对冲策略的价值产生了质疑。”上述私募的市场部人士表示。
溯源:谁在掣肘低波动策略
“除了债券,中性策略是投资者配置低波策略时的首选,怎么就没有价值了?”面对投资者的灵魂拷问,某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的态度颇具代表性。
在诸多私募人士看来,中性策略仍是组合配置中重要的低波策略“选项”,而且从海外发展趋势来看,对冲基金的价值绝不会因短期市场变化被否定,只是如今市场对低波策略的理解确实需要改变。
一方面,股票多头不属于低波策略,中性的“对手”应该是固收。
磐松资产表示,中性策略的根本内涵在于剥离贝塔风险和收益,其对标的也应该是不含贝塔扰动的固收或者类固收产品,但目前大多数投资者对中性产品的看法还是对照股票策略,从而呈现周期性现象。股市上涨时,投资者对中性产品的兴趣明显减弱,市场波动较大或者不确定性增大的时期,中性产品则重新受到投资者青睐。
“当前投资人应该客观看待中性策略,尤其是伴随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相比于固收策略,中性策略的配置价值更加凸显。”沪上某私募研究员直言。
另一方面,对冲工具在集中,波动会有所放大。
北京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坦言,目前国内的对冲工具有限,尤其是转融通受限后,几乎所有机构的对冲都集中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的拥挤必然导致对冲端成本波动加剧。因此,未来中性策略的最大回撤可能会放大,资金对于低波动的预期也需要作出调整。
某理财公司的市场部人士也表示,未来在做组合配置时,中性策略依然是低波动策略的重要选项,但是低波的内涵可能不再是2%以内的最大回撤,而是4%至5%的最大回撤。
茂源资产总结称,在2022年至2024年9月的33个月震荡市中,中性策略有23个月取得正收益,而股票多头策略仅有12个月,两者相关性较低,中性策略体现出区别于股票多头和债券策略的配置价值。尽管后续波动会有所放大,但其中长期的配置价值依然存在。
展望:对冲基金远不止于对冲
市场对中性策略的质疑,让不少私募陷入对冲基金的迷思之中。
“市场环境、监管框架以及资金性质都不一样,中国私募也没必要完全对标海外对冲基金。”磐松资产直言,尽管目前国内私募机构在体量上较海外同行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后续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投资者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会促使中国的私募管理人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进化。
格上理财旗下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也认为,中国的对冲基金绝不止于对冲。海外的对冲基金通常具备丰富的做空工具,比如个股融券、个股期权等,而国内目前只有股指期货和期权。因此,单纯从市场中性策略的体量来看,肯定无法与海外相比。但是,中国市场的超额收益在全球具备竞争力,诸多外资都瞄准了“中国阿尔法”,ETF套利、指增策略等均将迎来发展的好时机。
据悉,目前获得香港地区金融9号牌照的私募接近100家,今年以来多家头部量化私募获得外资机构的净申购。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荣浩认为,未来,私募管理人须强化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严格管控风险暴露的程度,积极引导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切忌“只要规模不要信任”。与此同时,私募管理人必须以投资人利益为先,对产品收费模式、清盘节点、发行节奏等进行审慎考量。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