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了上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
在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方面,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位列前三,而在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方面,这三家机构依然排在前三位。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统计中,原有的“股票+混合基金”口径也调整为“权益类基金”,且在ETF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本次还新增披露了“股票型指数基金”维度。
年内资本市场呈股弱债强的走势,债基和ETF这两类基金的份额迭创新高,由此带来了两大变化:一是蚂蚁基金凭借指数基金规模一举超越招商银行,夺得权益类基金榜首位置;二是银行渠道“半壁江山”比例稳固,在债基规模猛增的背景下继续维持强势渠道地位。
前三名座次稳固
截至2024年上半年,非货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前三的依旧是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和天天基金,分别为13512亿元、8620亿元、5520亿元,分别相比2023年末增加了789亿元、885亿元、24亿元。而在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方面,这三家机构依然排在前三位,保有规模分别为6920亿元、4676亿元和343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权益类基金保有渠道中,蚂蚁基金今年上半年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猛增逾2300亿元,超越了此前长期位居榜首的招商银行。
蚂蚁基金方面表示,能位居此次代销机构保有规模首位,正是获益于指数基金规模的稳定增长。从数据来看,近两年蚂蚁主动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有所下滑,但仍维持较稳定水平,加上指数基金销售规模提升,平台整体基金销售规模也保持增长。
新增股票型
指数基金维度
本次更新的榜单中,新增了“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一统计维度。近年来,费率较低、运作透明、配置属性强的指数基金持续走热,在权益类基金中贡献了规模增量。
在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中,蚂蚁基金保有量为2647亿元,遥遥领先于随后的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两家券商保有量分别为913亿元和892亿元。
券商渠道是ETF基金的“主战场”,前十名中,还有招商证券、银河证券、东方财富(300059)、广发证券、平安证券以及中信建投(601066)证券等。
近年ETF产品迎来跨越式发展,年内无论是规模还是资产净值均继续高歌猛进。据数据统计,截至9月13日,所有ETF份额合计达2.38万亿份,资产总额逼近2.7万亿元。有券商人士指出,ETF的崛起将对基金代销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ETF能高效撬动股票投资者的需求,自此券商将借助“股基联动”的独门武器,与“理财替代”和“流量变现”的另外两个万亿级市场相抗衡,真正实现与银行和互联网平台的三足鼎立。
“随着基金规模整体增长进入瓶颈,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关注到ETF的增量市场机会,未来针对ETF的营销推广模式将会更加丰富。”该券商人士表示。
东兴证券认为,市场波动中券商代销优势显现。在当前趋势下,银行和互联网平台中期内仍将是基金销售主力,但随着业务资源的持续投入和渠道建设成果的逐步兑现,叠加市场有效性提升,令ETF投资渐次成为投资主流方向,券商渠道将持续受益。其中,控、参股基金公司的头部券商、综合实力较强的财富管理券商市占率仍有望不断扩大。
银行渠道占比“止跌”
据计算,基金代销二季度上榜的100家代销机构中,银行、券商、第三方代销机构分别为25家、53家和17家,银行稳占代销规模前十中的6席。而从前十代销规模上看,银行渠道占比超51%,继续维持“半壁江山”优势。
此前,在权益市场逐季走低之际,风险偏好更低的银行渠道更“受伤”。有机构人士分析,在权益市场持续波动中,银行及第三方机构重服务但不重投研的劣势显现,股混基金销售规模持续下降,且银行渠道在基金销售的绝对领先地位也受到挑战。但在2024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迎来了反转。
据统计,主动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8.74万亿元增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10.03万亿元;其中纯债型基金规模稳步增长,半年间规模净增1.27万亿元,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6.67万亿元增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7.94万亿元,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短期纯债型基金规模分别为6.45万亿元和1.49万亿元。而银行作为债基的主力销售渠道,在上半年“债牛”的行情中再度迎来规模增量。
除了债基的加持外,银行渠道也持续发力基金销售端。以招商银行为例,上半年招行的非货保有规模增加最多,报告期内招商银行在业内率先掀起基金销售费用全线一折起的“自我革命”,并在今年8月又有新动作,联合基金公司推出“TREE长盈计划—安稳盈”,为客户提供稳健理财方案。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动作显示出招商银行销售思路的转变——从过去聚焦基金经理转向资产配置方案,朝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买方配置服务模式转型,可以看作是招行基金业务投顾化转型的过渡型载体。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