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近期,权益市场持续震荡,权益基金净值波动再度加大。按照常理,当市场波动加剧,那些业绩稳健且优秀的基金应该更受欢迎才对,但情况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业绩稳健的基金不仅没能俘获投资者芳心,规模反而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净赎回,这让基金经理感到困惑。
针对上述现象,不少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决定基金规模的因素,不仅在于业绩优劣,还有品牌、股东资源和渠道等多重因素。另外,基金风格和投资者预期不匹配,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半数绩优基金遭净赎回
近期,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基金业绩一度接近历史新高,但让他感到困惑的是产品规模却在不断缩水,缩水的程度甚至高于一些长期亏损的基金。
类似的是,记者注意到另一位知名基金经理的业绩在今年创下历史新高,年内业绩接近10%,不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已经连续4个季度被净赎回,规模持续缩水。
当一些投资者长期深陷亏损的同时,另一些持有绩优基金并实现盈利的投资者却选择离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持续震荡,权益基金净值波动再度加大。截至6月21日,年内实现正收益的主动权益基金比例仅剩三分之一,其中近三年实现业绩正收益的基金数量仅剩130余只,这些基金的业绩可谓是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中的翘楚,不仅短期业绩良好,长期业绩也可圈可点,在市场风格变化大、不确定性也较大的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不过,这些绩优基金仍有半数产品近一年被投资者净赎回。
一位基金评价人士指出,近年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普遍亏损,能够持续保持盈利的基金产品占比很小。不可否认,当下基金持有人短期兑现心态普遍严重,对基金长期持有信心不足,即便基金净值实现小幅增长,也很难有耐心长期持有,伴随基金净值一路走高,陆续有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
叫好不一定叫座
让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不解的是,有一些业绩长期低迷的基金规模反而不断增长。记者注意到,沪上一只业绩连续亏损4年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连续多个季度实现逆势增长。华南地区另一只业绩连续亏损4年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去年底接近增长2倍。
因此,如何衡量一只基金产品的好坏,似乎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在一些风险偏好很大的投资者眼中,即便是一些相对收益高、大幅跑赢大盘指数的主动权益基金,或许也难以满足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一些业绩大起大落的基金仍有很多投资者愿意买单。
公募行业的竞争环境中,决定基金规模的因素,业绩只是一个层面,还包括品牌、股东资源、渠道等多个因素。“现在资源都在向大型公募集中,中小公募即便有些产品冒尖,也很难做大做强,公司资源对产品规模的赋能有限。”一位小型公募高管向记者表示。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中,也有不少人曾表达过对公司品牌宣传资源少和销售实力弱的担忧。有些基金经理会选择主动出击,亲自下场参与基金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有些基金经理会通过跳槽选择资源禀赋更好的平台。
一些业绩稳健型基金没能获得投资者的偏爱,是否因为产品风格过于保守?对此,一些市场人士表示,中国有超7亿基金账户,对于稳健性基金还是有很大的需求。
每个基金经理的赚钱逻辑和投资体系都不相同,不同的A股市场环境下,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受欢迎程度也大不相同。有的基金风格偏激进,有的基金比较稳健,在某种程度上风格与收益有直接的关系。
当基金经理的风格与基金投资者的目标出现不匹配时,投资者对于基金经理的操作自然而然充满不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基金规模与净值增长有时唱反调的原因。在其背后,也反映出当下基金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表现与投资者投资目标不匹配造成预期外风险的情况。
不少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基金规模的短期暴增并非投资者自发买入,也可能是销售等推动。对基金的选择仅依托于其过去较短时间内的业绩表现,而非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风格和产品特征。
如何破局?
目前的基金销售多以单个产品的销售为主体,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多数并未特别考虑销售对象需要什么,也无法清晰明了获取销售对象的需要,对投资者的服务多数是基金销售完成后,服务才开始。
在销售端,如何将合适的产品准确触达给合适的用户,仍是当下基金销售市场面临的难题。
一方面是投资者整体还不够成熟,很难将投资预期和目标准确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销售市场不成熟。对互联网平台而言,算法模型能否准确理解用户心理仍面临考验;对基金公司、销售渠道等金融机构而言,如何以较低成本做到精准匹配仍有很多挑战。
随着居民投资理财需求不断增加,各类机构如何根据客户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推荐合适的基金产品,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仍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重要课题。
“在财富管理时代,基金投资应服务于投资者的中长期投资目标,以适当性和资产配置为起点,充分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比如追求长期增值且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偏股型基金;追求低波动以及回撤较小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债券型基金。”一位资深基金评价人士表示。
华北一家评价机构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还应更重视投教工作,尤其是应该把重点从销售转移到投教上。只有让投资者真正树立正确的资产配置理念,才能避免出现追涨杀跌等严重损害获得感的投资行为。让投资者真正获得收益,才能使其相信基金投资。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