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商中国
“万基”时代下,基金“同质化”议论声居高不下,最直观的表现要数基金“重名”现象。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在目前近1.2万只基金中,以“价值”“成长”“优选”“回报”“竞争力”等词汇命名的基金扎堆明显。此外,还有基金名用一字串联,三个金字组成的“鑫”字最为常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名基金的时间跨度竟长达20年。虽然业内想出了“基金简称”方法,但因缺乏统一规范,带来了更严重的混乱局面,不仅混淆基金投资者,连基金研究专家也直呼“让人犯晕”。
基金管理规模虽已突破30万亿元,但多年来基金“人文审美”却难言进步。此前曾有公司做过少许创新尝试,但随着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叠加日益激烈的销量与业绩竞争,基金公司已无暇顾及产品名字识别度。尽管仍在强调品牌、投教、公益,但取名雷同、简称混乱现象已在预示着,基金公司在“工具理性”的路上,走得太快了。
名字雷同但业绩分化
完整的基金名字,主要由公司名称、基金名称、持有期(如有)、基金类型、后缀等部分组成,比如万家·匠心致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司能自主“取名”的主要是“基金名称”部分。截至5月24日基金数量已逼近1.2万只,基金“重名”现象越发严重,基本是由“价值”“成长”“创新”“回报”“产业”“趋势”“周期”“优选”“竞争力”等高频字眼混搭而来。
根据统计,基金取名最频繁使用的词是“成长”,涵盖到了435只基金。435只基金的时间跨度长达21年,称得上是基金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南方稳健成长混合与华夏成长混合成立于2001年,富国匠心成长混合与广发成长启航混合成立于2024年。此外,易方达旗下存在策略成长混合、积极成长混合、远见成长混合、先锋成长混合等产品,汇添富旗下则有成长领先混合、成长领航混合、成长精选混合、成长焦点混合等产品。
其次是“价值”。用该名词取名的基金有300只,既有成立于2002年的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大成价值增长混合,也有成立于2021年的广发价值增长混合,以及成立于2024年5月的国联安价值甄选混合。另有部分基金采用“成长价值”或“价值成长”的混合方式命名,如鹏华成长价值混合、国泰成长价值混合、睿远成长价值混合,都成立于2018年之后。另外,包含“优选”字眼的基金有388只,包含产业、回报、创新、龙头字眼的基金,分别有284只、251只、255只、94只,均为取名高频词汇。
这些基金虽然重名,但业绩相去甚远。以435只“成长”基金为例,近3年业绩头尾相差超过100%,其中最差的投资业绩亏损逾65%,也有基金收益浮盈超过50%。从近5年维度看,435只基金业绩头尾相差幅度则扩大到了200%,最好的是浮盈接近170%,最差的浮亏接近30%。
一字串联“鑫”字最常见
需要指出的是,基金重名现象由来已久,只是在近年基金数量激增下越发显眼。
某位资深基金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道,他早在2016年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当时他关注到,在新基金大量发行下,“同名”基金开始出现。在列举了多家头部公募以“泰和”“兴华”“新起点”等新词取名后,他不禁感慨:“真让人犯晕!连专业基金研究者都经常被搞得云里雾里,更何况普通投资者?这有何意义?是汉字不够用?还是不了解基金市场现状?”
但实际上,基金公司曾为此做过不少努力,其中的点滴创意和重名现状一起。比如,在2001年至2008年间,国泰基金为提升产品识别度,曾通过不同动物给基金产品取名,有过国泰金鹰、金龙、金马、金鹏、金牛、金鹿等产品。
或是受此启发,用一个字串联多只产品,随后成为基金命名的常用方式。某公募高管对券商中国记者直言:“大家投资都想赚钱,三个金字组成的‘鑫’字用得最多。”数据统计,目前名字中带“鑫”的基金达到了550只。安信基金旗下有鑫安、鑫发、鑫日等产品,博时基金旗下有鑫惠、鑫康、鑫润、鑫荣、鑫泰等产品。甚至,还有公司通过一个字给某一类投资策略产品取名,如招商基金近年推出的“瑞”系列基金,包括瑞文、瑞阳、瑞泽、瑞德、瑞和、瑞安、瑞鸿等10多只产品。
这种方式甚至还运用到了渠道定制基金上来。某大型公募品牌人士对记者说道,近些年渠道定制产品会通过取名方式打上特定标签,以形成一定识别度。比如,基金公司与招行的定制基金,可能在名字里加上“招”字,民生银行磐石系列的基金名字,则会取个“磐”字。
和前述“重名”现象类似,“一字串联”法的长期使用也会带来“重字”现象。某中型公募品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道,他所在公司的产品部近期为取名事情找过他。他在盘点过程中,竟能列出39个取名高频“字”,除了瑞、鑫外,还有盛、隆、臻、颐、卓、崇、睿、弘、誉、润等。
方法不够用,“大差不差”就行
即便有过上述创新,但随着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基金取名方法依然不够用。
据前述中型公募品牌人士观察,目前基金取名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产品同质化之下没有那么多字可以用,“能用的字头部公司早些年基本都用过了”;二是审核趋严,稍微有“暗示”意味的词都有可能被卡住,比如“安稳”“收益”等。同时,前述大型公募品牌人士直言,取名只是产品开发的一个小环节,主要目的还是卖产品。“这些年竞争越来越激烈,基金公司投入大头是渠道和产品营销,起个大差不差的名字,能体现出产品属性与基金经理投研风格匹配基本就可以了。”
该大型公募品牌人士还说到,基金取名有时也会征求投研意见,如果基金经理较为看重,就由基金经理最终决定。业内广为人知的案例,是某知名基金经理前几年发新基金时,用他两个孩子名字命名。“这种方式较特别但也较冒险,主要是不能保证基金经理会一直管这只产品。”另外,如果高层觉得初拟名字不够响亮、不够美观,还会让品牌部门参与进来,起个稍有底蕴的名字。
但也有观点认为,基金核心竞争力是投资业绩,取名适宜即可,不应花过多精力。前述公募基金高管就直言,现在已有一万多只基金,市场不可能都能记得住,取名再好如果业绩做不出来,依然会被遗忘。
容易记住名字的基金大体有两类:一是里程碑式的产品,如首批封闭产品之一的基金开元,寓意“开元盛世”本身就颇有识别度;二是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代表性产品,如诺安成长混合、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富国天惠成长混合、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但要看到,投资者最初是被基金业绩吸引而来,此后才去了解背后的基金经理,最终才记住了产品名字。
“一基多名”简称使用更混乱
实际上,为方便记忆,基金业还想出了“基金简称”方法。但由于缺乏统一使用规范,造成了比基金重名还严重的混乱局面。前述基金研究人士在采集基金数据时,就饱受其困扰。
“招募说明书上的基金名称是法定全称,但用起来不方便,大家就自行简化名称。”该基金研究人士说到,由于使用简称的机构多样(除了基金公司,还有交易所、万得、天天、蚂蚁、银行、券商、投顾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等),一只产品起码有三五个简称,搞得大家晕乎乎的。“为避免混淆,我后来统计数据时会核对基金代码和成立日期,但很多人连基本的基金分类都搞不清楚,更别提让他们分清基金简称了。”
大体而言,基金简称的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金公司名称过于简略,工银瑞信、景顺长城、农银汇理简缩成工银、景顺、农银,名字更长的摩根士丹利简缩成大摩;二是忽略基金属性,比如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简缩为招商白酒或招商中证白酒,诺安成长混合简称诺安成长,工银瑞信稳健丰盈30天滚动持有债基简缩成工银稳健丰盈30天持有。
“基金是严肃的金融产品,取名首要原则是能反映出发行主体、产品类型和投资方向,让市场各方都能清晰识别。但合资基金公司名称减缩后缺少了外方股东名称,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些简称还缺失了产品类型和投资类型。”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认为,简称混乱和基金重名等现象一起,会让投资者引起猜测和误解。有必要对基金命名和简称进行规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拿出完美解决办法,但这些现象应引起业内关注和探讨,久而久之或许就会逐渐形成一定共识。”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