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吴君
近期,瑞丰达资产老板跑路、私募产品无法兑付的事件,受到市场关注。据了解,目前上海浦东分局经侦支队已查封了瑞丰达资产的办公室。
5月11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对浙江瑞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立案调查。证监会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瑞丰达公司涉嫌多项违法违规,决定对其立案调查,依法从严处理。
证监会对瑞丰达立案调查
5月9日下午,“瑞丰达资产跑路、投资者资金无法赎回”的传闻引发市场关注。据了解,瑞丰达的管理规模在20亿~50亿元。
5月10日,记者实地探访了瑞丰达的办公地点,看到不少投资者因产品无法赎回而前来维权。相关工作人员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已经失联。
此次瑞丰达资产爆雷,暴露出诸多问题。据记者多方了解,瑞丰达在市场上发行结构化产品,采取优先劣后级,承诺8%甚至10%以上的年化收益,并给予渠道、销售人员较高的佣金。
在投资上,瑞丰达的产品存在多层嵌套,底层投向一些流动性较差、市值较小的新三板股票。有业内人士指出,其存在高位接盘的嫌疑,用新三板个股实现账户对敲。
“跑路的背后主要是管理人过度投机、不遵守合同约定的投资内容或者风控相关阈值、内部风控制度缺失,甚至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北京某私募FOF基金经理说。
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表示,从个体看,瑞丰达底层主要投向新三板股票,可能存在违规交易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私募行业的一些问题和风险:首先,部分私募基金的运作策略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多层嵌套的产品结构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其次,部分私募机构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合规操作,加剧公司经营风险;再次,部分私募机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在利益的诱导下,一些机构绕过监管进行利益输送,损害投资者利益。
格上基金产品总监崔波称,投资者首先要明白,任何所谓“保本、兜底、高收益”的项目都是有问题的,且“兜底”协议是无效的;再者,瑞丰达旗下产品大举买入多只新三板股票,很多股票流动性差,而且都是对价交易,如果其高位买入对手方低价筹码,可能存在问题。“对于宣称‘保本、保收益’,同时存在多层嵌套、投资去向不清晰的机构,投资者应当擦亮双眼、谨慎对待。”
大道投资合伙人杨锐表示,及时整肃行业乱象、让“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不再发生,对于私募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投资者来说,不管业绩包装得多么炫目,一定要了解、追问业绩背后的真实来源,不要被“保本、保收益”的虚假承诺所迷惑。
投资者如何避免踩坑?
近年来,私募跑路、投资者资金无法兑付的事件时有发生。
“一方面,少数私募存在违规、恶意操作;另一方面,与私募管理人夸大收益、承诺保本等不实宣传有关,完全忽视风险揭示。此外,极少数销售人员毫无道德观念,部分甚至没有从业资格,在高额的提成下进行违规销售。”李进告诉记者。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瀚律师表示,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本次事件可能涉及私募基金投向流动性较差的新三板标的,净值可能被人为操纵;去年的汇盛、瑜瑶事件爆发是产品多层嵌套、底层产品无托管等原因引起的。两类事件的共同点是部分问题私募利用一些漏洞,实施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上海某中型私募总经理直言,这些跑路机构给渠道提供了高昂的费用和高收益预期。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从信息披露等级、能够在托管系统直接查询净值等角度出发,购买正规私募机构的产品,减少对看似高收益、无回撤的类固收产品的路径依赖。
李进称,此类事件提醒投资者,在选择私募管理人时要格外谨慎,首先,要对公司的投资策略、风险控制、合规管理等方面全面了解和评估;其次,要关注私募的信息披露;第三,在接触私募产品时要警惕误导性宣传,不被那些承诺高收益、保本保收益的宣传所诱惑,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最后,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私募产品,避免非法渠道和非法集资的陷阱。
杨锐表示,对投资者来说,购买私募产品,首先,要看管理人及其发行的产品是否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了解基金产品是否有正规托管;其次,重点留意产品投资范围和限制,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最后,私募基金投资对于专业性有一定要求,可以选择银行、券商、头部基金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代销渠道。
崔波认为,投资者要清晰认知产品及风险,承诺“保本”的产品可能暗藏巨大的风险;购买私募产品时,要了解管理人,查询备案信息,审阅合同条款,分析产品结构,关注信息披露,警惕激进话术;同时,可以咨询专业机构,警惕“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
许瀚律师称,投资者在申购私募产品时,要做到“三了解”,避免踩雷:一是对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客观了解;二是对所投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底层资产投资路径、是否托管等要素有充分了解;三是重点了解私募机构及其股东和核心高管的诚信信息、过往投资者的评价、过往产品的情况等,面对一些近乎完美的净值曲线时,要保持谨慎和理性。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