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次银杏叶药品市场地震的根源有两个:一是企业为降低成本,把药典中规定的用稀乙醇提取工艺改为用稀盐酸提取,而用传统的检验方法检验不出来。
二是部分企业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因为非药用而未要求取得药品生产许可,但没有纳入食药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两个漏洞到了该补上的时候了。
此前,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曾对媒体表示,相比较稀乙醇,盐酸成本便宜很多,价格大概是稀乙醇的六分之一。
一位制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企业用盐酸替代"稀乙醇"的根本原因是成本更低,实质上是一种逐利行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对记者介绍,银杏叶制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由于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银杏酸这一有害成分,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还会引起基因突变、神经损伤等。因此,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含量的不同,导致其价格相差较大。
食药总局在通报中也表示,用盐酸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会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
翁维良表示,在此次的事件中,企业将银杏叶提取生产工艺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对于药效以及其安全性上的影响是不同的。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告诉记者,其他植物提取物产品也面临着质控不严的问题:"植物提取物用作药用只是一部分,更大的需求在于保健品,如果这一部分产品也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监管不力的情况,后果也十分严重。"
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银杏叶提取物来源于外购。
卓创资讯医药分析师赵镇向记者表示,药企自行生产要考虑原料成本,"直接外购能降低运作成本。"
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也持相同观点,他还认为,药企外购银杏叶提取物亦可能是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量。
不过,药企在采购银杏叶提取物时,或许就已经因把控不力而出现质量问题。以益佰制药为例,公司称银杏叶提取物供应商重庆"科瑞南海"具有相应资质,但5月24日,科瑞南海已主动上报用于药品生产的部分提取物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购买。即是说,银杏叶提取物在中间环节已失守。
在史立臣看来,药品检测监管缺乏统一标准也是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有关部门只关注药品的有效成分是否达标,往往忽略了有害成分,没有要求强制性检测。另一方面,检测药品的设备价格不菲,药企通常只按照国家出台的标准做相应的检测,只要达到某几项标准即可,其他一些潜在的有害指标就被忽略了。"
截至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已经连续发了3次通稿披露非法银杏叶提取物的调查进程,而随着事件发酵,关于银杏叶提取物、植物提取物风险的潘多拉盒子也随之打开。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记者介绍,在银杏叶药品事件持续发酵的背后,是国家亟待规范和整治的植物提取物市场。
据了解,植物提取是中成药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产品主要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植物提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药品的药效。
在我国,植物提取产业是"朝阳产业",占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2014年1月至11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30.0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5%。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额15.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56%。
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提取产品品种多、规格杂、缺乏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生产企业参差不齐、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中药提取行业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我国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在植物提取方面拉开了距离。
史立臣认为,在国家相关部门加强植物提取市场监管的同时,植物提取市场也将面临大洗牌。那些具备符合国家规范的植物提取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发展壮大。
记者在一份食药监总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内容纪要上看到,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坦言,市场监测发现,非法银杏叶提取物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中检院从北京市的市场上抽取了14家企业的22个银杏叶药品,发现7家企业的10个产品均不同程度存在改变生产工艺、违法添加相关物质等问题。
银杏叶事件后,这个行业的监管情况受到关注。有消息称,2016年1月1日起,中药生产不得再委托提取,从源头扼杀风险。
(资料来源:新华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经济参考报 新京报 京华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