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2015-05-22 第65期

用“专车”不该只图方便

现在,很多人出门都已经习惯安坐家中,拿出手机比较一下各家软件哪个预估价格便宜,再预约叫车,几分钟后专车司机已在楼下等候……专车虽然火爆一时,但在为人们出行带来方便与实惠的同时,其“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与监管方面的空白,也暗藏着一些隐患。

最近,国内有关“专车服务”的争论在监管部门、专车公司、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等之间愈演愈烈。根据车辆的来源进行区分,专车模式大致有如下两种:第一,租车公司利用自有车辆推出的专车服务,比如神州专车、一嗨接送。第二,打车软件与租赁公司合作提供的专用服务,比如一号专车、滴滴专车、易到用车、Uber等。

“专车”=“黑车”?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交通”等理念不断实践,汽车经济分享也成了一种大趋势。于是市面上一些如滴滴快车、Uber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

 

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它们的存在与现行政策有了冲突。长久以来,我国出租车司机就被迫以高价购买经营许可,并且接受价格控制与营运区域控制,作为补偿,政府则严禁其他人进入出租车市场,互联网专车作为“搅局者”出现,自然遭到了出租车行业与政策的反弹。

 

目前各大打车软件旗下的专车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私家车加盟,一种是租车公司的租赁车。从现行法律法规分析,私家车确实不能当专车,国为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车辆必须拥有合法凭证即车辆“营运证”,如果车辆没有“营运证”,那么就是无证经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车”。私家车无法获得运输经营许可证,并非营运车辆,法理上难以进入市场。

 

为了规避私家车难以进入市场的难题,目前私家车加盟多采取“四方协议”形式,专车平台先将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名下,再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聘用车主,由软件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共同签订一份“四方协议”。

 

从形式上看,这种方式好像是专车平台在与正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但交通运输部要求“车辆必须是租赁公司的车”。相关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挂靠后的私家车实质上仍然是私家车,这违背了交通部门的规定。

 

另外,我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中指出,“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年限为8年”,但私家车的报废没有年限限制,仅此规定就可看出成为运营车需要更高的要求,也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对运营车辆和非运营车辆执行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监管标准,出租车作为运营车辆,其监管标准要比作为非运营车辆的私家车要高,其日常维护、安全监察都高于私家车。因此,交通部门都有责任对私家车参与违法运营进行执法打击,国外也是如此。

 

近几个月来,包括天津、广州、西安、长春、上海、济南等地的执法部门都对专车进行了查处,因此,乘客在乘坐专车之时,难免不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司机能让人放心?

 

与2014年年底专车轰轰烈烈进入市场时不同,随着专车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问题也随之出现。

 

专车司机的准入门槛不高,相比正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开车不认路、驾驶速度慢、技术欠佳甚至“新手上路”等现象频频发生,十分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市民季女士表示,自己曾打过一辆专车,司机一看就是新手,开车动作十分不熟练,全程速度很慢,开着导航的同时还不停地问自己该走哪条路,让人感觉特别没有安全感,提心吊胆的。

 

在此前今日早报的一篇《私家车主是怎么变成专车司机的?》报道中曾提到,Uber司机的报名流程非常简单,资料审核上,工作人员也是过目即可,根本不进行有效核实。而专车司机在报名后是否面试,有没有培训,如何进行考核,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称,一些专车司机的应聘者并不需要面试、现场培训,只是在网上学习课件便可以参加在线考试成为专车司机。

 

“我就是网上培训然后考试的。”在北京某汽车租赁公司“挂靠”的一位专车司机告诉记者,目前规则很乱,不同的租赁公司规定也各不相同。记者通过微信咨询汽车租赁公司,招聘人员介绍说,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培训和考试了。当记者问到考试难度如何时,该人员说:“培训一会儿就完,好考!”考试通过后,去专车公司拍个照录入一下信息就可以上岗了。”

 

今年3月,滴滴、快的联合发布《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对车辆、司机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标准。例如:驾驶员入职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培训与考试,包括笔试、路考、服务礼仪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仅有的司机没有经过面试和培训,而且对培训的司机也没有多少关于驾驶技术的考核。一位参加了培训的学员说,面试环节只问了他5个地名。“回答个大概齐就行。有个问题是香山在哪儿,我说在北京西郊,然后就通过了。”

坐专车出事,保险赔吗?

 

风险无处不在,差别只在危害和概率,使用交通工具当然也有风险。传统私家车缴纳最多的是交通强制险、车辆损失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主要保障本车对外的经济责任,如其他车辆的损失、非本车人员伤亡等。

 

营运车辆的保险与私家车有所不同。营运车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交通服务,乘客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乘客意外险、车上人员责任险要比私家车更重要。

 

现行法律法规不允许私家车从事经营性活动,保险公司也就无法提供相应的产品。乘客乘车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乘客安全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险赔付和责任追究。而个别“黑车”利用专车平台从事非法运营,乘客的人身安全更得不到有效保障。

 

乘客乘坐私家车性质的专车,会遇到什么法律风险呢?

 

沈阳市一名法官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是肇事索赔问题。一般情况下,乘客通过“叫车软件搭乘的专车,乘客自然认为不是私家车。”这时如果发生肇事,车主应负赔偿责任,挂靠的租车公司负连带责任,乘客索赔还是有保障的。但保险索赔可能会遇到问题。首先出租车是买高额保险的,保证意外事故的理赔。而私家车大多未按规定交纳乘客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肇事车辆没有保险或者保险额度少,司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乘客索赔就会遇到问题。

 

还有因为私家车不能作为专车运营,保险公司亦可因其擅自变更使用性质而拒赔。现在不少私家车在充当专车使用时,一旦遭遇交通事故,会和乘客协商以朋友身份出现,而专车又变回“私家车”。一旦被保险公司识破,理赔就会遇到麻烦。

 

该法官还提醒,如果这些车辆在搭载乘客之前事先明确告知乘客自己的车辆是私家车,而乘客不在意仍然乘坐,可以认定乘客在选任司机上有一定过错,乘客要为自己的过错“埋单”,法院判决时可能会适度减轻肇事者的赔偿责任。

 

私家车一旦成为专车,行驶频率会高于往常,发生意外的概率也随着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旦车辆发生重大意外,专车司机与乘客之间很容易出现各种纠纷。比如说,假如车上乘客财物丢失或者损坏,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如果专车发生重大意外导致乘客伤亡,超出保险范围部分如何赔付?在这过程中专车司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记者与多个公司理赔人员交流后发现,上述问题都无法从现有的车险法规中找到答案。

 

(资料来源:新华网 中国青年报 广州日报 今日早报等)

相关阅读

滴滴专车重复扣费:乘客多次联系客服未果

    据市民张先生反映,近日乘坐滴滴专车后被重复扣费,"收到银行卡短信提示扣了两次款"。此后张先生多次联系客服反映却迟迟没有收到退款。[详细]

一号专车司机被指打乘客 警方介入调查

    市民杨女士日前反映,称她乘坐一号专车,下车时遭司机殴打,"我给了差评,他打了我几拳,而且我的钱包不见了"。杨女士称钱包中有七千余元,事发后报警。[详细]

Uber广州总部被查处 私租车涉嫌非法营运

    今年5月1日有消息称:“广州市工商、交委、公安联合行动,打击涉嫌组织黑车进行非法经营的Uber广州分公司,现场查扣上千台iPhone手机。”[详细]

易到用车为私家车开绿灯 踩法律红线收费

    近日,记者以私家车需要加盟运营为由致电易到用车相关工作人员,对方告诉记者,私家车可以加盟,车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便可开始接收乘客订单。[详细]

相关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 各地市民之所以对“打车难”反映强烈,与市场有效供应不足有直接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专车服务正在逐步获得市民认可。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专车服务依然处于“野蛮生长”期,由其带来的政策博弈、行业监管、社会稳控三大挑战不容忽视。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军: 经过前期“野蛮生长”后,现阶段已经到了要给专车服务“立规矩”的时候了,相关部门应该抓紧时间调研,尽管推动出台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真空”,总的原则是既要保障消费者权益,不要有利于推动专车服务有序发展。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 我们到底跟出租车这个行业怎么共赢,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今天我们到底代表什么样的力量,怎么样治标治本的解决乘客的问题,司机的问题,以及出租车公司的问题,是我们企业生存的最核心,只要把这三方都伺候好了滴滴才有可能有未来。滴滴快的的做法是利用大数据解决出租车的使用效率。
天津日报: 诚然,专车市场目前尚未纳入监管,市场不规范、司机素质良莠不齐、无法提供正规出租发票等问题突出。但相比起出租车,专车明显也满足了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其提供的高端车型、干净整洁的车内环境、优质服务等,备受消费者肯定。特别是传统上市民打出租车是"人等车",专车实现了"车等人",这样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使用户真正体验到了出行消费被尊重的感觉。这正是各类专车在身份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依然能野蛮生长、被用户接受的根本原因。
中国青年报: 在一定程度上,专车当前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都可称之为"成长中的烦恼"。作为一种全新的行业形态,由于目前专车仍处于一种"半合法化"状态,有效的外部监管尚未形成,这些亦会加大专车行业在发展前期所面临的失序风险。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被视为是对相关部门重视与监管跟进的一种督促,而不是以此进一步质疑专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甚至作为打击、否定专车市场化的理由。
广东正平天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黄璇: 没有法律,没有监管,市场必然会乱,但法律界也还有一句话:法不责众。在专车问题上,现行法律是滞后、缺失的,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或者某些人利益的原因,广州市交委的执法行动有法有据。建议参考去年国家给余额宝[微博]派发私人银行牌照的做法,给专车公司派糖,也给他们牌照让专车合法化,再收编规范管理。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 新兴的互联网业态介入传统出租车市场,有利于增进出租车行业的竞争,提升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专车服务的鲶鱼效应,或可成为撬动传统出租车审批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杠杆。而专车依托市场化运作的商务服务,在服务理念、打车体验等多方面对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
联系方式

策划:雨田
电话:68735078
邮箱:zhangsl@china.org.cn
官博:http://t.qq.com/chncaijing
出品:中国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