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2015-01-14 第62期

奶农倒奶不失为理性之选

近期,国内多地奶农“倒奶杀牛”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家媒体上,奶价下降、“牛”不聊生的惨淡画面让人不免想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景象。其实,“倒奶杀牛”现象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无法抵御成本上升、奶价下跌等风险时,中国奶农唯有靠这一方法止损。

据了解,现在市面上的牛奶按类型分可分两种:一种是新鲜牛奶,采用巴氏法杀菌,保质期短;一种是常温奶,采用超高温杀菌,保质期较长。常温奶的包装大部分是采用利乐公司生产的无菌包装。但是由于其常温可保存、易运输,在过去十余年间常温已逐渐占领了市场高地。

谁在逼中国奶农杀牛倒奶

 

一直以来,我们把“倒奶”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中学政治和历史课本里,曾把“倒牛奶”作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标志。在1929年,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最终把一整条河变成“银河”,这也成为我们对“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印象。

 

而如今,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在了中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中国的牛奶生产经营体制中,牛与奶的生产是分离的——奶农养牛,牛奶加工厂多数只收奶而不养牛,牛奶的生产与加工被分割成两个利益群体。由于奶农依附于奶企,处在产业链条的末端,抗风险能力极低,饲养成本上升、奶价下跌、收奶量下降等情况一旦发生,奶农们就入不敷出,而他们对抗这种困境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倒奶杀牛。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受消费者恐慌心理影响,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达到最低点,奶牛养殖效益下滑,直接挫伤了奶农积极性,“卖牛杀牛”现象相当严重。2009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需求恢复,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奶业开始恢复性增长。随后,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乳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散户奶农面临生存压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卫生不达标”为由拒绝收购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再次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去年至今,“倒奶杀牛”现象再度出现,究其原因,2013年奶价走高,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市场红利下很多奶农扩大规模入场,但2014年鲜奶价格受产量过多影响走低,奶价下跌而成本未降,高额投入和各种成本不及收益,散户奶农在成本、价格优势上无法与现代牧场和进口奶源抗衡,最终出现了多地奶农“倒奶杀牛”止损。

为什么倒奶是奶农的理性选择?

 

“倒奶”甚至“杀牛”,对散户奶农而言,都是不愿见到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需要倒奶的情况,无非是农产品往往会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需求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今年供小于求,明年就可能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摆在奶农面前的选择无非只有三种。

 

一种可称“待价而沽”。这点在楼市体现比较明显,如果某个人有房子出售,但突然遭遇价格暴跌,那他可以选择不卖,等价格涨起来再卖。但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奶农。因为牛奶保鲜很困难而且成本很高,等到变质时再倒掉,已经付出了无谓的成本。

 

一种叫“降价出售”。但这点对于奶农也不可行。1927至192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牛奶每百磅$4.79,而到1930至1933年间,美国牛奶滞销现象严重,于是奶农就把滞销牛奶的价格降到了$3.48每百磅。结果发现,滞销牛奶的价格,直接带动了整体牛奶价格下降,最后的收入相比于把滞销牛奶全部倒掉还要低。

 

还有一种就是“倒奶杀牛”。这种看似残酷的做法,实际是奶农最优选择。因为牛奶无论是倒掉或是用来浇地或者用来喂猪,整个牛奶市场就由供大于求朝着供求平衡方向发展,价格自然不会再跌。甚至奶牛杀了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大家可以简单算一算:一头产奶的牛,每天吃掉饲料和草料的总价在43元左右,而一头奶牛每天所产鲜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鲜奶进入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3.3元/公斤,这样一头牛一天下来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除去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种成本,一头牛算下来每天的净利润就十元左右。进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农的奶牛所产鲜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头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四公斤鲜奶的价钱是13.2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都在亏钱。所以这个时候,杀掉奶牛以低价卖掉,也成了不二选择。

"倒奶杀牛"不仅仅是奶农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链条中,奶农是没有话语权的。奶企受利益所需,自然会放弃收购国内鲜奶,而采购成本较低的进口奶源,最后吃亏的还是奶农。奶农在挥泪杀牛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国内牛奶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相对国外大规模的农场养殖方式,国内奶牛养殖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养殖成本高、效率低下、产业链不完善,这些软肋都致使国内牛奶面对进口奶源缺少竞争力。但目前的竞争是全球的竞争,市场经济下,一旦国际奶源出现风吹草动,国内奶源就避免不了"难受"。奶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奶业发展不仅是养殖环节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养殖、加工和消费整个产业链全方位的升级。

 

奶牛饲养风险大,所以奶牛保险对养牛人来说非常重要。据新西兰农业部的数据,奶牛损失的概率一般为2%至4%,加之鲜奶价格波动较大,滞销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有着一套完善的针对奶农养牛风险的保险。

 

在新西兰政府看来,虽然农牧业是支柱产业,但和其他商业企业没什么两样,风险应当尽可能由自身承担,所以新西兰政府在1984取消了一切对奶农的补贴,牧场主不得不依靠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来管理价格和收入波动。

 

但国内的奶牛保险自2004年在内蒙古试点以来,至今进展缓慢。据统计,截至到目前,国内奶牛上保险的比例不足1%。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一些资金充裕的县,用财政资金给全县的奶牛上了保险。而商业保险,奶农觉得价格高,并且商业保险只包括奶牛的疾病险种,不包含产品滞销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不应该承担给奶农买保险的责任,只做好配角,同时,组织行业协会,制定出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丰富险种,让奶农逐渐形成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齐鲁晚报 金羊网等)

相关阅读

奶危机蔓延至浙江产奶重镇

    在浙江,金华的奶牛存栏数占全省的40%还要多,几乎就是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14年末,金华的奶牛存栏数相比2013年,少了5000多头。 [详细]

河南新乡鲜牛奶滞销近一年

    "鲜牛奶滞销情况已经持续近一年,在近期恶化,此次事件是进口奶粉带来的冲击。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感到相当急迫。"新乡市畜牧局副局长宋贻亮告诉记者。[详细]

河北奶农每日田园倒奶

    河北行唐县奶农每天多了一项工作任务,把交不上去的鲜奶提到养牛小区周围的田里倒掉。很多2014年上半年刚刚高价买入奶牛的河北省奶农们正忍受煎熬。[详细]

青海奶农因牛奶滞销倒奶卖牛

    2014年牛奶价格一路走跌,青海部分奶农为避免更大的损失,甚至卖掉奶牛,而因牛奶质量不达标,奶农只能选择倾倒部分积压的鲜奶。[详细]

相关评论
乳业专家王丁棉: 目前,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低价销售,当中国的奶牛大量被杀掉后,他们再提价,这对中国的乳企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因此,希望乳企不要看一时之利,应该与国内的奶农合作,多使用国内的鲜奶,让中国的乳业健康发展。
乳业资深分析师宋亮: 2014年多数乳企在高价收购鲜奶后把剩余的鲜奶加工成粉后进行了储备,而花在喷粉方面的资金大约有几十亿元,企业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希望政府出手,建立临时储备基粉的机制,并成立相关基金对奶农进行扶持,对喷粉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另外,政府对进口奶方面也应该通过技术壁垒来减缓进口的数量。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 中国应对进口奶粉和常温奶方面的措施没有跟上,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乳品产业给予重视,可以考虑对进口奶粉实行双反政策。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 奶价、拒收、倒奶等问题是所有奶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阶段,当前的问题是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或者说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奶源生产出现奶荒、奶剩交替发生现象。2013年和2014年先后经历了奶源紧张、乳品企业争抢奶源、抬高奶价和奶源过剩、乳品企业压级压价、拒收限收的波动。奶业生产的波动起伏,既有进口奶粉冲击的影响,也有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作用。
新华网: 市场反常的背后,存在无理因素。"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这一魔咒在奶业已存在多年,暴露出的是市场的失序,以及政府的失位。在奶业市场秩序尚未有效建立时,一味放任市场,任由市场之手挥舞,只会加大价格波动,出现更多"倒奶杀牛"极端事件,不但奶农利益遭受损害,也直接危害中国奶业发展。
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 倒奶杀牛现象政府要高度重视。奶牛的饲养周期远比鸡、猪等畜禽长,养2年多才能产奶,存栏基数一旦下降很难恢复,而国内的上游养殖链如果断裂,下游加工企业就会被国外控制。
联系方式

策划:雨田
电话:68735078
邮箱:zhangsl@china.org.cn
官博:http://t.qq.com/chncaijing
出品:中国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