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把“倒奶”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中学政治和历史课本里,曾把“倒牛奶”作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标志。在1929年,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最终把一整条河变成“银河”,这也成为我们对“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印象。
而如今,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在了中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中国的牛奶生产经营体制中,牛与奶的生产是分离的——奶农养牛,牛奶加工厂多数只收奶而不养牛,牛奶的生产与加工被分割成两个利益群体。由于奶农依附于奶企,处在产业链条的末端,抗风险能力极低,饲养成本上升、奶价下跌、收奶量下降等情况一旦发生,奶农们就入不敷出,而他们对抗这种困境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倒奶杀牛。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受消费者恐慌心理影响,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达到最低点,奶牛养殖效益下滑,直接挫伤了奶农积极性,“卖牛杀牛”现象相当严重。2009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需求恢复,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奶业开始恢复性增长。随后,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乳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散户奶农面临生存压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卫生不达标”为由拒绝收购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再次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去年至今,“倒奶杀牛”现象再度出现,究其原因,2013年奶价走高,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市场红利下很多奶农扩大规模入场,但2014年鲜奶价格受产量过多影响走低,奶价下跌而成本未降,高额投入和各种成本不及收益,散户奶农在成本、价格优势上无法与现代牧场和进口奶源抗衡,最终出现了多地奶农“倒奶杀牛”止损。
“倒奶”甚至“杀牛”,对散户奶农而言,都是不愿见到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需要倒奶的情况,无非是农产品往往会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需求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今年供小于求,明年就可能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摆在奶农面前的选择无非只有三种。
一种可称“待价而沽”。这点在楼市体现比较明显,如果某个人有房子出售,但突然遭遇价格暴跌,那他可以选择不卖,等价格涨起来再卖。但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奶农。因为牛奶保鲜很困难而且成本很高,等到变质时再倒掉,已经付出了无谓的成本。
一种叫“降价出售”。但这点对于奶农也不可行。1927至192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牛奶每百磅$4.79,而到1930至1933年间,美国牛奶滞销现象严重,于是奶农就把滞销牛奶的价格降到了$3.48每百磅。结果发现,滞销牛奶的价格,直接带动了整体牛奶价格下降,最后的收入相比于把滞销牛奶全部倒掉还要低。
还有一种就是“倒奶杀牛”。这种看似残酷的做法,实际是奶农最优选择。因为牛奶无论是倒掉或是用来浇地或者用来喂猪,整个牛奶市场就由供大于求朝着供求平衡方向发展,价格自然不会再跌。甚至奶牛杀了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大家可以简单算一算:一头产奶的牛,每天吃掉饲料和草料的总价在43元左右,而一头奶牛每天所产鲜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鲜奶进入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3.3元/公斤,这样一头牛一天下来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除去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种成本,一头牛算下来每天的净利润就十元左右。进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农的奶牛所产鲜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头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四公斤鲜奶的价钱是13.2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都在亏钱。所以这个时候,杀掉奶牛以低价卖掉,也成了不二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链条中,奶农是没有话语权的。奶企受利益所需,自然会放弃收购国内鲜奶,而采购成本较低的进口奶源,最后吃亏的还是奶农。奶农在挥泪杀牛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国内牛奶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相对国外大规模的农场养殖方式,国内奶牛养殖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养殖成本高、效率低下、产业链不完善,这些软肋都致使国内牛奶面对进口奶源缺少竞争力。但目前的竞争是全球的竞争,市场经济下,一旦国际奶源出现风吹草动,国内奶源就避免不了"难受"。奶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奶业发展不仅是养殖环节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养殖、加工和消费整个产业链全方位的升级。
奶牛饲养风险大,所以奶牛保险对养牛人来说非常重要。据新西兰农业部的数据,奶牛损失的概率一般为2%至4%,加之鲜奶价格波动较大,滞销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有着一套完善的针对奶农养牛风险的保险。
在新西兰政府看来,虽然农牧业是支柱产业,但和其他商业企业没什么两样,风险应当尽可能由自身承担,所以新西兰政府在1984取消了一切对奶农的补贴,牧场主不得不依靠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来管理价格和收入波动。
但国内的奶牛保险自2004年在内蒙古试点以来,至今进展缓慢。据统计,截至到目前,国内奶牛上保险的比例不足1%。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一些资金充裕的县,用财政资金给全县的奶牛上了保险。而商业保险,奶农觉得价格高,并且商业保险只包括奶牛的疾病险种,不包含产品滞销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不应该承担给奶农买保险的责任,只做好配角,同时,组织行业协会,制定出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丰富险种,让奶农逐渐形成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齐鲁晚报 金羊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