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想不受歧视 先要自强

  • 发布时间:2016-01-05 08:33:1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察家

  □ 胡立彪

  前不久,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部分伍尔沃思超市的奶粉货架上贴出中英文双语限购令。有人注意到,虽然限购令用语客气,中英文对译,但有一个关键的不同:英语版每人限购数量是4罐,而中文版则是2罐。这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他们将这事发到脸书等社交网站,指控超市“涉嫌种族歧视”。

  尽管伍尔沃思超市很快作出回应,称这是操作失误,超市方面并无歧视之意,并通知出错的门店全部更换标签,改为任何顾客都是限购4罐,但这种补救之举似乎并没有打消一些人的歧视疑虑。事实上,这家超市也不用解释,一些人也不用疑虑,这种歧视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即使不用“歧视”这个敏感的词,在奶粉问题上,澳大利亚部分民众对华人至少是有戒心的。想想也是,看着那么多华人把奶粉抢走,而自家的孩子可能因奶粉断货而挨饿,澳大利亚妈妈们不担忧才怪。

  其实,中国人到国外市场抢奶粉以至于让人家感到担忧(甚至出现限购歧视),根源还在于中国人对自己国内市场的担忧。其中原因尽人皆知。国人对国内奶粉市场不放心,缘于2008年那次席卷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7年过去了,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质量安全状态似乎仍存不满,还是愿意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和洋品牌。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每年我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至少需要30万至40万吨,但目前我国每年的婴幼儿奶粉产量约为8万至10万吨。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一大半江山为洋品牌所占据。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痛心表示,“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的耻辱”。

  受歧视不能只怪别人,感耻辱就应决心自强。实事求是地讲,经历三聚氰胺之痛后,国内市场有过深刻反思,在行动上也确有悔过自新的表现。从监管角度看,农业部、食药监等监管部门近几年连续实施乳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不仅抽检批次增多,抽检指标也增多趋严。国家也不断提高乳制品市场准入门槛,诸多“史上最严”乳制品监管新政接续出台,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一提再提。据悉,新的奶粉配方注册制度和生产许可制度将于2016年实施,届时将会有一大批实力较弱的企业和品牌被淘汰出局。

  从企业角度看,那些有耻感的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重塑乳业形象上下了不少功夫。随着国家趋严政策的出台,一些无良企业和能力较差企业被赶出市场,而剩下有实力的企业也在随市场改善不断加快自我提升的步伐。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菌落总数17.3万个/毫升,个别企业低于2万个/毫升,大大高于欧盟50万个/毫升的标准。而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5月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结果显示,在覆盖22个省份的86家生产企业总共2698批次样品中,未发现一件不合格的样品。

  然而,自强的努力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提升上,却并未完全反映在消费者的接受度上。政府整治市场和企业改变形象的决心,显然还没有转化为消费者信心。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毁树容易栽树难,市场信心可以在一日内跌到谷底,想要重拾却艰难得多。而现在中国的父母不敢让孩子喝国产奶粉,“是一个心态问题”。这个心态,其实就是对国产乳制品缺乏信心。而要建立起这个信心,尚需时日,需要国内乳企保持自强的决心,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走下去。

  正如一位内业人士所言,本土乳企要自强,根本还在自律与自为。自律就是要自我提高标准,自我施压,不但可以跟洋品牌比品质、比价格,还应当在立足于国内的同时勇于走出去,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赢得国际国内双重信任。本土乳企要做到这点当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敢于下本钱、花精力从各个方面同洋品牌进行竞争。对于监督者来说,还应摈弃过去的保护主义态度,不断提高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通过行政手段去引导市场的合理整合,放手让乳企参与严酷竞争,让适者生存,让它们在阵痛中实现蜕变,并最终以新的姿态去面对消费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