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土壤”丰厚 才能多出人才

  • 发布时间:2015-11-13 09:32:15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徐建华

  在11月6日举行的国际认可论坛(IAF)全体成员大会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长肖建华当选为IAF主席,成为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最高职务的发展中国家代表。IAF成立于1993年,是由世界各国的认可机构、认证机构及其用户共同组成的国际认可合作组织,现有97个成员机构,在如此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实现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取得重大突破,并在运用认证认可规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更彰显了我国在国际质量相关组织中人才队伍的壮大。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不仅点出了人才对任何一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凸显人才的不可多得。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从世界通行做法来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既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技术支撑,也是实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比如认证认可就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WTO提倡的贸易便利化工具,通过构建认证认可的双多边互认机制,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技术壁垒,降低贸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全球贸易便利化。

  当前,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都有相应的重要国际性组织,有的还有多个,这些国家组织不仅对于全球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规则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国际贸易中质量的基础性地位和贸易框架构建有着很实际的话语权。

  外贸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载体。要想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竞争通用“语言”的质量有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就必须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进入“以质取胜”的“质量时代”。因此,掌握质量基础“语言”和游戏规则,赢得相应的话语权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实现这些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人才。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在质量基础的国际人才和国内人才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在国际标准化方面,自2006年李亚萍博士实现IEC/TC(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席“零”的突破之后,不仅我国承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的TC主席(副主席)人数逐年上升,而且目前ISO的主席、ITU的秘书长、IEC的副主席也分别由我国的张晓刚、赵厚麟、舒印彪担任。计量和检验检测方面,我国也先后培养出了张钟华、李天初、庞国芳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人才的脱颖而出,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活动,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过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质量基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队伍整体数量和质量,仍有不少的差距。担任IEC/TC 110(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的王保平就曾感叹,我国的国际标准化人才相对还是显得有些困乏,尤其梯队建设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想涌现出更多像肖建华这样的人才,就必须有很好的“土壤”,需要从多方面去“浇水施肥”,帮助他们成长。首先,需要参与国际质量组织的主体,比如企业、检测机构等转变观念,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是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毕竟很多国际质量组织的职务带有公益性,并且是兼职完成的;其次,要抓好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人才的传承和传递,这既需要发挥已经成长起来的人才的带头和领军作用,更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能够到领军人物身边学习成长;最后,就是应当注重对质量基础的教育投入,从学生开始培养,最终必将可成燎原之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